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小狗包弟  巴金
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院子里有一块草地。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7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个揖,讨糖果吃。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年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来我家做客,对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3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1962年我们夫妇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966年8月,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傍晚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
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安眠药,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13年零5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
根据文意,正确解释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⑴ 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包袱:                   (5个字以内)
⑵ 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
包弟:             (10个字以内)
“您的小狗怎样” 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结合上下文,说说“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的含义。
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从文中看,作者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了地坛之后,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答:

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其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答:

(2)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答:

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

(2)作者强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这和写“我”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什么关系?
答:

文学与史识如何享用历史资源
南 帆
所有过往的事件都可以通俗地称之为历史,历史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藏。人们时常潜入堆积如山的陈年旧事,修复记忆,提炼传统,并且以史为鉴,认定自己的楷模和规范。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个人,历史无不提供了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因此,如何享用历史资源时常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
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从“史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虚构。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工日益清晰: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然而,这并不是文学与历史相互分离的证明。相反,“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这不仅表现于一批以历史故事为主轴的“演义”小说,不仅表现于迄今盛行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戏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理解、再现时常成为鉴别文学价值的内在尺度。“诗史”是杜甫赢得的一个崇高赞誉,巴尔扎克自称要做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并且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或许,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比历史著作更富于哲学意味的观点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启示:文学不负责陈述已发生的事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如果说,历史学擅长居高临下地处理历史,那么,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没有完全脱离宏观历史的具体人生,正如没有完全脱离具体人生的宏观历史;但是,文学主要承担这个命题的上半部分:历史如何造就各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每一个体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理解和承受来自历史的压力。
文学兴趣不衰的探索表明,历史从未关闭。每一种探索的视角都有理由期待自己的发现,即使是“大话”、“戏说”式的解构。然而,解构存在的后续问题在于,哪些更为深刻的历史阐释脱颖而出?李白轻功卓绝,关云长拔剑自刎,宋江与李逵存在同性恋关系……这些乏味的想象又有多少真知灼见?如果践踏已有的历史解释无非是博得一笑——如果历史仅仅被视为炮制笑料的作坊,那不啻于双重的辜负:既辜负了解构主义的理论锋芒,也辜负了历史隐含的真正价值。
结合文本,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藏,它为民族、国家还是个人提供了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
B.历史从未关闭,对历史即使是“大话”“戏说”式解构,也是有理由期待自己的发现的,这是文学兴趣不衰探索得出的结论。
C.我们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历史学与文学是浑然一体的。
D.相对历史学而言,文学在创作中享有“虚构”这样一个特权,其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收到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历史的叙事具有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的特点,所以当孔子写好了《春秋》这本书之后,一些乱臣贼子都非常恐惧害怕。
B.有些鸿篇巨制,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还有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
C.大话、戏说李白轻功卓绝,关云长拔剑自刎,宋江与李逵存在同性恋关系,这些想象是乏味的,是在践踏已有的历史解释。
D.杜甫是“诗史”,巴尔扎克要做历史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都表明历史对于文学很重要。

文中画线句说“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请问它们是怎样再现历史的?请你分条陈述。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庄稼是世间最好的事物
安庆
和村庄最近的是庄稼,最贴心、让村庄最心疼的是庄稼。你看看“庄稼”占了村庄的“庄”,村庄的“家”字;而“村庄”也占了庄稼的“庄”。无论如何庄稼和村庄都有割不断的关系,每一天每一夜村庄和庄稼都会互相地牵挂着
是村庄里的人种下了庄稼,种活了庄稼,种熟了庄稼。村庄里的人每年都熟稔地按季节播种忙碌着:每年的春天,村庄里的人准备着春耕,忙碌着春耕;从清明前后开始,在回暖的土地上有板有眼、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始翻耕播种。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条,就连地头的荒片、院子外的空地都种上了庄稼,或者种上了花、种上了青菜。这时候种上的玉米在中原叫春玉米,从地里先跑到城市的春玉米带着大地的湿润、庄稼人的体温。从热锅上蒸出来,玉米籽儿黄灿灿的,别说吃,看几眼都觉得舒服、解瘾、得劲儿。它们提前向城里人报告的是整个大地的信息。
村庄里的人最牵挂的是庄稼。庄稼像他们的孩子,庄稼受了委屈会让他们心疼,让他们掉泪,心软的女人会守在受了委屈的庄稼地里哭,他们真的是不想让庄稼受一点点创伤。所以庄稼人准时地为庄稼施肥、为庄稼浇水、为庄稼除草、为庄稼打药,尽量不让庄稼受一点委屈。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庄里有一个姓阎的老人,叫阎玉安,他每天去数地里的庄稼,从地里出来告诉我们他家地里的玉米有多少棵,说话的神态,就好似他养了多少个孩子。我有个四爷,每年秋天都要扛着被子去庄稼地里睡上几夜,听玉米咯咯吱吱的拔节声,第二天太阳从庄稼地里拱出来,露珠还在草尖上挂着,他从腰里掏出一根细绳,量着昨天晚上庄稼又长了多高。
庄稼人有庄稼人的规律:秋天收了,地里空旷了,接着就是庄稼人大干的时候,大片的庄稼种子又要种下,这时候种下的是小麦,又一茬小麦会在他们种下后慢慢地长出来,先拱出细细的嫩芽,慢慢地会把大地铺严成为村庄外的景致,村庄外的风景,麦秆儿会一寸寸地长高,麦芒儿由青绿长成金黄,布谷鸟的叫声就来了。按照规律,庄稼人在麦垅里要点种又一茬的玉米、大豆……庄稼就是村庄的护卫,村庄的亲人,庄稼迎风沐雨,在承担中很倔犟、懂事地生长,把村庄的期待、希望延长。庄稼一般不会让村庄失望,包括村庄外的树和庄稼一样都爱着村庄,包括庄稼和树之间的鸟儿,鸟儿会飞翔着在另外一个方向眺望,在村庄眺望庄稼,在庄稼地里眺望村庄。庄稼和树和鸟总会有一些对话,相互谈着村庄里的事情,村庄里飘出来的气息。听见村庄的喇叭响得高兴,庄稼和树的叶子也会啪啪啪拍得脆响;如果村庄里放一种低沉的哀乐,庄稼们的情绪也会低落,不声不响地伫立着,成一种默哀的姿势。
村庄和庄稼的感情是很难说清的,是父子、母女,又是兄弟姐妹。村庄里的人有时候心里堵了,会找庄稼诉说心事,在庄稼地里走一走,憋在心里的气就顺畅了,回家的步子又开始迈得气势、自然、大度起来。庄稼们看着村庄里的人心情好了起来相互地使着眼色,说:看,张三的心情好多了,回家还是两大碗粥,两个馒头,或者两碗捞面配着辣椒。没有在村庄里生活过的人是不懂得村庄和庄稼的感情的;没有在庄稼地里走过的人是不懂得大地上的庄稼是多么深厚,多么熨帖人心的。如果说大地上最阔大的事物那肯定就是庄稼;那种无私地绿、无私地葳蕤、无私地成长、坦荡地蓬勃是任何事物都无与伦比的,说庄稼是世上最美的事物一点也不过分。
庄稼是世上最美的事物,想一想,哪一种庄稼不美啊!小麦,种下去几天拱出了嫩芽,接着分蘖,慢慢地青了、绿了,把大地覆上了一层绿毯;春风一吹拔节了,太阳再一暖和,灌浆了、抽穗了,开出了纷纷扬扬的小麦花,长出金色的麦芒儿,麦芒一黄,大地上一片金黄了。玉米是蹿得更快更高的,一百天的生长期,长个、授粉、甩出浪漫的缨儿,长出结实的大棒子。六月是玉米生长的旺季,中原六月的玉米大地是最美的,所以每年的六月我一定要回几趟村庄,一定要去地里趟一趟,和庄稼聊聊天的。这时候庄稼把大地都铺成了绿海,风一吹,又长又宽的油绿的叶子呼呼拉拉地唱着,那绿真是阔大啊。再说高粱、芝麻、大豆、绿豆,夏天里黄灿灿的油菜花,种在坡上的葵花,哪一样不是世间最美的事物啊!
村庄里的人把心都操到了庄稼上,是村庄养活了庄稼。庄稼是最讲良心的,庄稼从来不辜负村庄的期望,一个劲地生长蓬勃着。庄稼像村庄一样本分,懂得回报村里的亲人,庄稼从来不违背自己的品格,在大地上坚守,村庄和庄稼永远相互地守望着
(选自2013年4月《散文》,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稼和村庄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这不仅体现在它们字词互相包含上,更体现在它们之间密切的关系上。
B.第三段叙述阎玉安和“四爷”的事例典型生动的表现了村庄的人对于庄稼的牵挂。
C.本文虚实结合,内容充实。实写村庄的人翻耕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打药,精心照料;虚写庄稼护卫村庄、懂事地生长、延长着村庄人的期待和希望。
D.村庄和庄稼因为是父子、母女,又是兄弟姐妹,两者是亲人关系,所以村庄的人找庄稼诉说心事、庄稼为村庄人心情好而高兴十分自然合理。

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地里先跑到城市的春玉米带着大地的湿润、庄稼人的体温。
本句运用拟人和夸张手法生动写出春玉米向人报告大地信息之急以及与庄稼人的密切关系。
B.每年秋天都要扛着被子去庄稼地里睡上几夜,听玉米咯咯吱吱的拔节声。
使用拟声词摹写玉米拔节的声音,夸张表现玉米的生长情态,从中也可让人体会到“四爷”内心的盼望和期待。
C.庄稼和树和鸟总会有一些对话,相互谈着村庄里的事情,村庄里飘出来的气息。
写庄稼和树和鸟在对话,就在面上由作物扩展到整个自然,让人感觉到村庄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字里行间满溢着温馨。
D.小麦,种下去几天拱出了嫩芽,接着分蘖,慢慢地青了、绿了,把大地覆上了一层绿毯;春风一吹拔节了,太阳再一暖和,灌浆了、抽穗了,开出了纷纷扬扬的小麦花,长出金色的麦芒儿,麦芒一黄,大地上一片金黄了

语言平实,准确呈现出小麦生长的过程:发芽、分蘖、变青变绿、灌浆、抽穗、长芒等。
本文从几个方面表现“庄稼是世间最好的事物”?请简要概括。
第一段说“每一天每一夜村庄和庄稼都会互相地牵挂着”,最后一段说“村庄和庄稼永远相互地守望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生物的“能量传递”
植物真是“捕风捉影”的高手。依靠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它那望空张开的叶片,从风中“捕”到二氧化碳气体,又从太阳光影中“捉”到能量,再配上吸进的水,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将“碳”(当然还有氢)固定在自己体内。每个动物吃进这些“碳”后,都是靠吸氧“烧碳”来获取能量,让自己动起来的,这点跟火车烧煤没什么两样。这食物链的传递,就是“碳”燃料一级级的转移。
动物与植物一个“它养”,一个“自养”,如同生物圈中的“阴”、“阳”两大界。“能量传递”将这两界像太极图那样互补成一个完美的“圆”,互相吐纳,周而复始,循环无限。
生物圈又像一套俄罗斯木偶,界—门—纲—目—科—属各种生命层次,层层嵌套,依次包容。然而,“能量传递”却能在其间纵横驰骋,多重交织,内外勾连,上下穿插,使整个生物圈成为一个无限多重联系的整体。这种联系真是奇妙无比,经过多次链接竟能让其首尾相合,越过多层联系竟能让单细胞与巨型生物相互依存,通过小麦的风媒授粉可以让“风马牛”相及。这是一张捣不烂、扯不断、挣不破、搅不乱,极其稳定的生命联系之网。这张网完全是靠着“能量传递”穿针引线联结而成。
“能量传递”充分利用所有生物物种在分子水平上基元相通的特殊便利条件。每种生命体,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论是单细胞还是大型生物,构成它们细胞的生命大分子DNA、蛋白质都是由同一套单元分子组成。(即4种核苷酸与20种氨基酸)。食物链中的每一次“吃”,都是拆人家“房”,盖自家“楼”,一次次的“拆”,又一次次的“盖”,作为聚合单体的氨基酸、核苷酸等“分子砖块”全都不磨损、不风化、不旧不废,任凭万次拆搭,永远崭新。在“被吃”与“吃”的链条中,所谓“能量”的传递,实际上就是“生命”的传递,它们是以“身体”作为载体来实现传递的。它永远是一种己死它生的生命传承。
食物链如同一座生命的“金字塔”,植物一食草类动物一食肉类动物……一级级有序程度的升高,又一级级生物总量的减少,在升阶中完成了太阳能量的传薪与积累。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能量阶阶升高时是如此,当生命体死亡解体时,造物主仍旧没有放过这一能量阶阶递减的机会。他以同样的方式再次构成了一条能量逆向传递的生命链条。在原始森林你到处可以看到倒地朽败的树身成了繁殖基地,不仅培育了满树的青苔地衣木耳蘑菇,还养活了无数的蚂蚁蚰蜒蝎子蜈蚣。同样的死生交替,同样的生命基元重复拆装,太阳能在有序程度逐级递减的过程中,再次使用了“能量传递”,延伸扩展了生命的链接,使生物圈闭合成一个完满的生命大循环。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植物依靠叶绿体的光合作用,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将“碳”等固定在自己体内,储备能量,所以叫做“自养”;而动物则要靠吃进植物的“碳”,再吸氧“烧炭”获取能量,让自己动起来,所以叫“它养”。
B.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除了来源于太阳能,还要具备生物物种在分子水平上基元相通的特殊便利条件,否则便不能完成。
C.动物和植物两界通过“能量传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量在它们之间互相吐纳、循环,其生命链条包括能量的正向传递和逆向传递。
D.“能量传递”之所以奇妙无比,就是因为能够将风马牛不相及的各种生命层次,形成多重联系、互相依存、极其稳定的生命联系之网。

根据文意,关于划线部分的“‘被吃’和‘吃’”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被吃”和“吃”归根到底就是“碳”的一级级转移。
B.一次“被吃者”身体消灭了,“吃者”获得了能量,然后再进入新的一次“被吃”与“吃”。如此无限循环,完成了“生命”的传递。
C.能量的阶阶升高和递减都表现在生物圈“被吃”和“吃”的行为上。
D.太阳能量的传递与积累总是在低等生物与高等生物中一级级有序地进行,延伸扩展了生命的链接。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能量传递”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能量传递”突破了生物圈“界—门—纲—目—科—属”的生命层次,使生物圈形成了复杂同时又极其稳定的生命联系之网。
B.“能量传递”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是因为其充分利用了生命体细胞的生命大分子DNA、蛋白质都是由4种核苷酸与20种氨基酸的单元分子组成的便利条件。
C.“能量传递”实际上就是大分子DNA、蛋白质重新拆装的过程,这两者在传递过程中并不磨损。
D.“能量传递”也可以在能量阶阶递减的时候产生,这也就意味着生命体死亡解体时,也构成了能量逆向传递的链条。
根据文中信息,为这几段文字另拟写一个形象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标题:
理由: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冬天的芭蕾
韩静霆
①是绿蒙蒙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哈尔滨严冬的冰灯。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晶莹剔透的宫殿里了。
②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厉厉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描绘冰灯的美丽,语言显得多么乏力。“雪骨冰姿”似乎是可以入诗的,在这里不过是句大实话。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把冰灯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谁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谁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再说画它更是不易讨好。你只能用背景去反衬冰灯,它本身是无色的透明体。可是,当月儿初上,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天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的太阳,闪烁着扑朔迷离的光彩。
③赶到天暖了,冰融了,窄瘦的松花江结束了凝固的冬眠,变丰满了,粼粼的波涛载着桃花瓣儿流向远方了,冰灯又如何呢?它曾经是从松花江来的,它是江水的精魂,可它融化之后,无声地滋润了泥土,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
④遗憾吗?
⑤花树有春华秋实,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青年暮年,白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黄金年华。冰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非凡。仿佛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有了似的,半点痕迹也不留。
⑥可是冰灯的姿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找到。
⑦所以我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
⑧生命原来也同寓言一样呢,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长寿的庸人,活着时已经在别人心里死掉;“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样的人却在人们的怀念中获得永生。哦,说到人生,似乎扯远了。那么,朋友,你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并不能留住那乐声呀,但它永久地强化着你的灵魂;你看罢芭蕾舞剧《天鹅湖》,无法阻止帷幕下落,可它依然在陶冶你的情操;你见过月夜悄然迸放的昙花吧?它拼着生命的全部蕴蓄,仅作一次短暂的辉煌表演,可你忘得掉吗?
⑨啊,冰灯,冰灯!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是的,是温润的春天了,可我还是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它给我的昭示是悠远的,假如能让我的生命全都换作青春,而寿命不得不缩减,我愿意。
(选自《花魂》,有改动)
文章第②段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第⑩段画线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第⑧段画线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末写道冰灯“给我的昭示是悠远的”,请联系全文谈谈冰灯给了作者怎样的昭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