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指出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材料二 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的 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之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通,使金陵失去咽喉地带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摘自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2)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 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摘自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材料三和材料四是分别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业的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1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观点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取消英美两个国家在华治外法权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时取消1901年9月7日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订的议定书(即《辛丑条约》)。
1943年
中英美签署《开罗宣言》
关于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中美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材料二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的变化趋势,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教育的兴衰体现了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3年—1906年,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新进士进行再教育,并提供机会赴日游学。
进士馆学科程度及每星期教授时刻表(第二学年)

学科
程度 (内容)
每星期钟点
史学
泰西近时政治史日本明治变法史
2
地理
外国地理
2
格致
化学大要
2
法学
商法各国刑法各国诉讼法警察学监狱学
5
交涉
国事交涉民事交涉
3
理财
银行论货币论公债论统计学
3
商政
商业理财学商事规则附海陆运输及邮政电信规则
3
兵政
军制学附海军陆军学校制度战术学
4

注:以上各科目外,尚有东文、西文、算学及体操,均作为随意科目。
(1)据材料概括进士馆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此设置课程的背景

(2)上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状况。分析图表中所体现的信息并分析其原因。

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1)当传统农耕文明遭遇英国工业文明时,中国“不是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二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2)用建国后前30年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各举两例驳斥材料二所提到的观点。
材料三“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百年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好本世纪初全球化加速扩张是三个重要的节奏。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全球化潮流的?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而新思想、新文化又推动了政治、经济新一轮的变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二换句话说,这场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而获得了某种补偿。1912~1919年初的中国知识界的价值重建运动,可以视为象征。
──摘自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从“左”的理论和路线的束缚中再次解放出来,挽救了党和国家,挽救了社会主义,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在改革开放的关犍时期,邓小平突出强调“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并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摘自《人民日报》
(1)结合史实说明在“龚、林、魏”之后晚清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具体表现。
(2)材料二说“这场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而获得补偿”,谈谈你的理解。
(3)材料三中所提的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进步思想文化出现的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五十多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
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图(a) 1839年图(b) 1919年

图(c) 1937—1945年图(d) 1949年4月21日
材料二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指出材料一中图(b)、图(d)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