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从政治角度对中国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
A.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 |
B.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 |
C.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
D.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 |
“ 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A.君主权力被削弱 | B.用人机制较完善 |
C.宦官专权已出现 | D.行政规则受干扰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戊戌政变后,慈禧对李鸿章说:“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对曰:“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李鸿章被误认为“康党”的原因是
A.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创办淮军形成地方军阀势力 |
C.创办了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 | D.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
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该书传人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
A.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 |
B.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 |
C.《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 |
D.《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