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 4%。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材料表明
| A.中国近代化的水平大大提高 |
| B.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 |
| C.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 |
| D.中国已广泛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
近年来,不同学者从地方到全国的研究都证明,如果考虑家族与姻亲关系,明清以来科举的真正获益者可能不过三百个左右的大家族,而且还高度集中在江南、直隶等少数地区。以下各项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宗族社会的支持是获取科举成功的重要保障 |
| B.科举制度不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开发 |
| C.经济状况与科举制度对应举者的高要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 D.明清时期,世家大族通过联姻依然保证了科举制下对政权的垄断地位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宋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下列各项可为依据的是()
| A.士族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
| B.门阀社会衰落,代之以平民的兴起 |
| C.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彻底放弃了对商业的控制 |
| D.儒学受到冲击,让位于虚无、消极的佛道思想 |
唐睿宗曾说:“彰善瘅(憎恨)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据此判断,以下官职的职能与御史相类似的有()
①秦朝御史大夫 ②汉代刺史 ③北宋通判 ④清朝巡抚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韩非子说:“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这一思想可概括为()
| A.“专职专任,定位管理” |
| B.“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
| C.“恩威并施,赏罚并重” |
| D.“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
1944年至1973年,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 B.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
| C.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 D.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