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 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材料三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世界各国情况不同,文明呈现是多样的,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希腊城邦分布
材料二: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示反映出雅典城邦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全体人民”指哪些人?伯利克里时期采取的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起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图一反映的政治制度最早在中国哪个朝代出现?图二中五百人会议这个机构是在谁的改革时期设立的?
(4)材料三中,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有何作用?
(5)材料三中,图一反映的政治制度与图二、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相比本质区别是什么?请给材料三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加一个适合的标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多有创新,而且其体系之完备,影响之深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唐)杜佑
材料二:
材料三: 隋统一全国后,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为止,经历了1300年。
材料四:(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进步性。
(2)基于材料二的认识,唐太宗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明清时代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材料二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材料三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请回等:
(1)材料一、二体现了欧洲启象思想家的哪些思想主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其自相矛盾之处。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迁都洛阳后,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
材料二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为“移风易俗”采取的主要措施。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9分)
(2)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持什么观点?据此,简要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