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 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
C.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 D.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2012年是香港回归15周年。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 B.中国综合国力的壮大 |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 D.“九二共识”的确定 |
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 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展开 | B.“大跃进”的影响 |
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
2012年6月25日求是理论网著文披露,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开始使中国走向衰落 | B.使中国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 D.促使中国认清了所处的国际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