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这主要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
印度国大党全国委员会在1947年11月声称:“我们的目的应当是逐渐形成一种使行政效率和个人自由相结合的政治制度,逐渐形成一个实行最大限度生产而不发生私人垄断资本集中和财富集中的使城乡经济保持适当平衡的经济结构。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可以替代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和集团国家的严格控制。”下列对二战后印度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建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 |
B.借助国家力量加深对政治和经济的干预以抵制社会主义思潮 |
C.借鉴苏联发展经济的经验,实行计划经济 |
D.推行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
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同点是
A.起因于国内爆发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 B.为逃避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歧 |
C.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 D.出于国内外压力半途而废 |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反映了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史实的是
A.用行政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 B.大力发展苏联的军备力量 |
C.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 D.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
20世纪50—60年代,广大黑人为争取平等权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1957年,美国联邦法院颁布法律,要求开始废除美国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但阿肯色州小石城发生了对法律的抵抗性事件。这突出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有能力保护公民的公民权 | B.废除种族隔离的进程发展缓慢 |
C.民权运动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 D.广大黑人要求充分人权的热情高涨 |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任何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说明
A.美国被迫放弃了自由企业制度 |
B.美国加强了对工人运动的控制 |
C.缓解劳资矛盾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 |
D.罗斯福新政提高了美国人的政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