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始了儒家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建立过程,但在现实的庶民生活中其实仍保有相当的弹性与空间。宋代贞节观念虽然经程朱的奖励而加重,但在当时社会影响尚小。明代在书籍方面,有徐皇后的《内训》,解缙的《古今列女传》。在法律方面,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这么一个诏令,“民间寡妇,30以前夫亡守志,50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役。”又命令地方官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树牌坊,用以奖励贞节……一部二十四史中,明史中的节妇烈女最多。
——摘自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
材料二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残、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妇女贞节观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时代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
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1902年间,梁启超在日本一接触到卢梭的思想即为其所折服。他不遗余力地赞扬法国革命,颂扬卢梭是法国革命的精神领袖。……对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顶礼膜拜,称“《民约论》正今日中国独一无二之良药也”。……鼓吹“破坏主义”,并撰写《讨伐专制政体檄》的鸿文,为革命造势。
——闾小波《柏克与梁启超——革命年代的智者》
材料二粱启超叹道:“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满洲立宪,忽而五族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他说,君主的尊严“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吾数年来怀抱一种不能明言之隐痛深恸,常觉自辛亥、壬子之交铸此一大错,而中国前途之希望,所余已复无几。”
——张京华《梁启超与陈寅恪》
(1)依据材料一,归纳梁启超折服于哪些“卢梭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折服于卢梭思想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表明梁启超的思想又有何新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并不一般地反对发家致富,只是反对那些“豪杰有力之人,其议论足以动士大夫者”,这是指家室富有、社会政治地位很高而又恣意兼并的人;他反对那些“富姓赇(受贿)吏,寓田势家”,……他反对那些“元奸宿豪,舞手以乘民”,这是指乘人之危以攫取暴利的人;……主张通过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适当加以限制。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荆公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的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此义也,近数十年来乃大盛于欧美两洲,命之日社会主义,……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矛头所指。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在农村采取的相应措施。
(2)材料二中,梁启超是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作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将王安石变法的举措标榜为“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1700年间,中国的任何经验都适应传统学术和敏感性结构。……1601年,以博学多才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甚至被允许进入北京的皇宫,但是基督教传教士只有在学习儒术的端庄外表举止后才能与宫廷学者来往。……当帝国在海外威力强大,国内一派太平、富庶、风调雨顺、人的举止端庄雠、按照儒家学说的原则组织社会、礼遇那些皓首穷经的人一当所有这些都变成了现实时,为什么还需要任何人都更多地注意外国呢?
——引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晚清关于“中西文化差异”认知的变化

时间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咸(丰)同(治)时代
旧式武器与运输
机械武器与运输
光绪时代
家族主义、专制政治、手工业
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

——摘编自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
材料三关于侵略的方式,欧美一派贪图金钱,主张把中国变成经济的殖民地;东洋一派更贪图土地,所以又主张把中国变成政治的殖民地。至于中国内为帝国主义文化即西洋文化全面宣传的一派,则比前两派还进一步主张把中国变成文化的殖民地。前一派夺我们的市场,中一派夺我们的土地,后一派夺我们的精神。
——引自叶青《全盘西化?殖民地化?》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述晚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是如何发展的。这些认知先后引发了哪些改革运动?这些运动表明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与材料—相比)有何变化?
(3)材料三反映民国初期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出现了哪种倾向?材料三作者是如何评价这种倾向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概括指出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促成了工商贸易的繁盛发展。城市非常需要劳动力,以各种方式和封建领主争夺农民,这就进一步造成封建农奴制和庄园制的瓦解。城市涌现了新兴市民阶级——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他们建立了有不同程度自治权的城市共和国或自治市,制定自己的宪章和行政管理制度,在建立立宪代议制的政治制度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封建君主为发展经济、增加财富和反对封建割据,与城市结成政治联盟,城市对从封建割据向中央集权君主制过渡,也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姚介厚等《西欧文明》
依据材料,分析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转型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
明代,全国八大钞除九江为长江关外,其余七个均设在京杭大运河沿线,从北至南依次为:崇文门、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北新。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运河七关商税年均收入共计31万余两,天启年间(1620--1627年)年均收入为42万余两。清代,运河七关全部保留下来。康熙年间岁入60余万两,到清代中叶已增至一百四五十万两。

年代
康熙25年
(1686年)
雍正3年
(1725年)
乾隆18年
(1753年)
嘉庆17年
(1812年)
运河关税岁入(万两)
63.7
63.9
154.3
144.1
占全国关税总额(%)
52.2
42.7
33.6
29.9

资料来源:据各朝《会典》关税项及《史料旬刊》27—30期所载各关税额统计。
——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
依据材料概括说明明清时期运河钞关关税收入概况,如何认识这种情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