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治将“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能突出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嫡长子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
B.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 |
C.封邦建国时主要是“授土”“授民” |
D.宗法制以分封制、礼乐制为基础和保障 |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天下一大变局”产生的影响是
A.分封制度加强 | B.官僚政治确立 |
C.宗法制度形成 | D.井田制度出现 |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
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 | 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
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 | 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 |
“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渝,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复杂深奥)。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随意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①文中的“原理”是指分权制衡原则
②“秦之定制”奠定了后世的基本政治格局
③作者认为“后世”的官制没有创新
④作者于对“原理”的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②③ |
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
A.消灭六国 | B.制度创新 | C.修筑长城 | D.严刑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