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从“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客观上反映了
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强 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 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 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③④ |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 ③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达 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
A.①②③④ | B.①④ | C.①③④ | D.②④ |
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④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 |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取作商贾。”这首唐诗不能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A.商人众多 | B.商业繁荣 | C.农村破败,土地荒芜 |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民众衣食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开始形成 |
B.商品经济繁荣,社会上广泛使用纸币 |
C.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麻布成为民众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 |
D.玉米、甘薯逐渐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