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的轿车生产企业从少数几个厂家猛增至100多家,但其中年产量超过50万辆的只有2家。近年来各地又掀起了造车热,仅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支柱产业选择汽车的就有11个。(注:国际公认的汽车规模效益为年产量200万辆)  
材料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轿车的需求量正逐年攀升,从2001年的不到50万辆,到2008年的近350万辆,需求量增长近6倍。汽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私人轿车拥有量开始不断攀升;而“别人有,我也有”的心理,也使得私人轿车逐渐“驶入寻常百姓家”,使更多的人体会到了“汽车文明”带来的方便、舒适、快捷。  
材料三:近年来,我国小汽车的价格每年呈现出约15%的下跌趋势,“降价潮”席卷全国。降价风潮不只局限于中低档轿车,几乎所有汽车行业都同时进入了“价格大战”的“战国时代”,降价已成为我国汽车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有专家指出,汽车降价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让利行为,对外来说,降价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对内来讲,则是企业自身的一场“内部革命”。
材料四:2010年8月2日,福特汽车公司在英国伦敦举办交接仪式,正式把沃尔沃轿车公司的资产交割给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至此,吉利收购沃尔沃大功告成,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成功收购国外豪华汽车企业和品牌第一宗,也是中国踏上汽车强国之路的重要一步。
立于1924 年的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沃尔沃汽车以质量和性能优异在北欧享有很高声誉,特别是安全系统方面,沃尔沃汽车公司更有其独到之处。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私人轿车拥有量不断攀升。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3)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分)[
(4)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请为吉利集团出谋划策:如何进行“内部革命”成为市场的常青树? (8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劳动者求职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2010年1月—2011年2月我国CPI走势

材料二:漫画《感受不同》

(1)解读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揭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国家为促进居民消费应该采取的对策。

回眸“十一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即将开启的“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单位:%

材料二:2010年10月15—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由“国强”向“民富”的美丽转身。
(1)请你分析图表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运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由“国强”向“民富”转变,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美丽转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5%依靠科技进步,而在21世纪初的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是70%至80%。另据统计,全球高新技术专利及其巨额利润的70%以上均被发达国家掌握、分享;尽管我国GDP占世界比重已升至9.5%,但高新技术产值占世界比重约为6%。
材料二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在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号召青年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1)结合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谈谈我国为什么要重视创新。
(2)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思考:青年学生怎样做到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离我们有多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际上一般从“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3个方面定量测度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我国的调查结果如图:

注: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日本在1991年为3%、加拿大在1989年为4%、欧盟在1992年为5%。
材料二公众的科学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虽然我们的国家实力已经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但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在生活中,面对“吃绿豆能治百病”、“碘盐防辐射”这些谬误信息,很多人难以辨别真假,一度出现疯狂的抢购风潮,引起了市场的波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请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公众科学素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请运用哲学常识有关知识,从社会历史观角度说明“重视公众科学精神”的哲学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在江西某县讲课时号召大家不要去拆老百姓房子,该县县委书记在课后批驳称:“为了发展,就得拆,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拆迁),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天中国的发展,再不能以拆迁为发动机了。宁愿发展慢一点,也要把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放在首位。拆迁可以拆出政绩,可以拆出高楼,拆出超级富豪,但拆走了民心,就拆走了这个民族的未来。就是为了公共利益要拆迁,也要有公平公正的司法来解决。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发展。
材料二:为了顺利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迁工作,河沟街道在整治区域开展“一美二建三进”活动,一是一日美家活动,营造参与氛围。引导居民与邻为善,共创和谐优美环境,营造出浓郁的邻里亲情和文明和谐的社区温情。二是建政策长廊和文明墙。使法德、法规、政策、文明礼仪规范、科学文化知识与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三是三支队伍进社区,增强宣传力量,由10多名居委会干部、社区志愿者组成“文明劝导队”进社区,进拆迁区域,引导拆迁户的行为,劝导不文明的行为。组建各种“爱心互助队”,帮助部分艰难拆迁户,开展爱心拆迁。组建“政策解说队”,使拆迁进一步了解相关政策,主动积极配合拆迁工作。
⑴结合材料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谈谈你对该县县委书记上述言论的认识。
⑵试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从国家和公民的角度对“文明拆迁”建言献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