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B.人不分贫富贵*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
1945年7月 ,黄炎培到延安考察,与毛泽东进行了窑洞对话。黄炎培在谈到历史发展时,称历朝历代都没能跳出兴亡周期律,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这一历史周期律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建立民主法制制度,扩大人民民主权利 |
B.实行一五计划,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C.进行三大改造,努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
D.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 |
有学者认为:晚清的反满革命其实就是一场“秀才造反”的读书人革命,但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而是“侠士”们的革命。清末及民国初年侠义之风盛行,并产生大量的文人侠士的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 | B.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
C.留日及民主之风日益盛行 | D.科举制废除文人入仕难 |
在成立上海织布局的时候,李鸿章就规定:“查泰西通例,凡新创一业,为本国未有者,例得畀以若干年限。该局用机器织布,事属创举,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李鸿章这样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保护洋务派的垄断利益 |
C.维护新技术的知识产权 | D.促进新技术的全面推广 |
周敦颐(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老师)在《通书》中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孔颜乐处”,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可见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
A.心外无乐 | B.苦中作乐 |
C.格苦致乐 | D.本心自乐 |
法国学者皮埃尔·拉斯洛在《盐:生命的食粮》一书中说到,“盐税相当于王权”。有中国学者说,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不仅盐税相当于王权,而且食盐本身就是王权的体现,王权的象征。食盐真正开始体现王权的时候正是古代中国
A.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 |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 |
C.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
D.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