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议约”和“疾愚暴之无知”是指
| A.《南京条约》 三元里人民抗英 |
| B.《北京条约》 大沽保卫战 |
| C.《马关条约》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 D.《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
在树立党的理论旗帜上,有四次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会议,分别是()
| A.遵义会议、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
| B.党的一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
| C.党的一大、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
| D.党的七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
| B.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 |
| C.曾国藩——孙中山——蔡元培 |
| D.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 |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 A.揭露历史真相 | B.引入西方理论 |
| C.倡导变法维新 | D.颠覆孔孟学说 |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对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相同点是()
①主张社会革命②建立劳工社会 ③主张国共合作④发动国民革命
|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
| A.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 |
| 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
| 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
| D.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