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2分)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的不同。(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
一一《辽史·营卫志》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一一(元)许衡《鲁斋遗书》
(1)材料一反映了辽国的哪些特点?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辽是如何实行“因宣为治”的?对辽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综上,从辽国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
一一《艺文类聚》卷六三引《博物志》
料二:……遂于长安及五都(即下面所说的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总管五均的官)。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三:“扬州常节制淮南十一郡之地,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之迁徒贸易之人,位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七”
一一《平山堂记》
材料四: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替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五:北宋东京城

街南桑家瓦子①,……其中大小勾栏②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东京梦华录》
【注释】①瓦子:宋代城市中的民间娱乐场所的总称。②勾栏:各个具体游乐场所、剧场,因四周围以栏杆、故名。
(1)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古代城市的职能有何变化?
(2)材料四、五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
(3)与材料二比较,隋唐时期的商业管理与汉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4)材料六中反映北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
(5)阅读材料二至材料六,你对我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有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15世纪至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6分)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4分)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2分)

民生问题是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一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引起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4分)
材料三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3)具体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生问题的认识。

理论指导、研习史料和问题讨论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
(2)研习史料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实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在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3)问题讨论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历史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你认为两国革命道路有何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