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英、中日、中美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文化观念冲突说”的论述: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美国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两种观点?
材料二 2010年7月25日~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
(2)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
材料三 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我的政府全面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也就是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我非常高兴看到紧张局势的缓和和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3)材料三中“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的主体内容是什么?奥巴马的谈话对台湾问题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十分重视对法律制度的改革,他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改“法”为“律”的做法,促进了古代中国法律观念的进步。变法过程中,商鞅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思想,动用严刑重法,鼓吹轻罪重罚。
备注:《说文》对“法”的解释是“平之如水”,即强调法的公平;对“律”的解释是“均布”,即强调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必行性,强调法律的实施。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是怎样贯彻“以法治国”思想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法治思想与实践。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在17世纪取得胜利的科学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起被称为17世纪的“双元革命”。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系统知识,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科学革命产生的思想条件是什么?科学革命如何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是如何“大破大立”的。启蒙运动的“创新”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是最伟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脚下!我财大气粗,拥有无限的权势;我是权杖、王冠和王位,能使大地和海洋颤抖!我的威名远扬,家喻户晓;归根结底,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
——葡萄牙诗人罗佩·德·维加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 守土自安,对外面的土地不感兴趣,这是沉淀已久的民族集体心理。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过去和今天》
材料三“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打了大败仗,发生了大崩溃。但是……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
——罗荣渠:《论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输入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葡萄牙如此富足的原因及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81年,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经过多年战争洗礼,大陆军已成为新生美国的中流砥柱,成为一支最有组织性和富有战斗力的力量。但当时的大陆议会还欠着一大笔士兵的军饷和伤亡者的抚恤金。军官们觉得自己出生入死打了胜仗,却让一群养尊处优的文官管着,居然还要不下来钱。在这种形势下,1782年,刘易斯·尼古拉上校致信华盛顿,将此时种种弊端归咎于共和制。他在信中说道:那种把我们从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引向胜利的才能,那些得到军队普遍尊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导和指导我们在和平的道路上前进……有的人把专制与君主政体混为一谈,觉得很难把它们分开。因此,我所建议的政体首脑有一个显然较为温和的称号,但是一旦其他问题都得到解决,我认为很有理由采纳国王的称号。
——[美]乔治·华盛顿 《华盛顿选集》
(1)材料中“温和的称号”指什么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易斯·尼古拉上校为什么要提此建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华盛顿没有接受该建议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1月10日,美国政府将《租借法》草案提交国会审议,国会讨论并通过了此法。罗斯福总统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了《租借法》。该法规定:任何国家只要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为重要,就有资格通过美国的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方式取得任何防御物资。
租借法案通过后,美国明确宣布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英国、中国等国家……1941年4月1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布秘令:允许美国预备役军官和陆海军航空部队退役人员参加美国支援队。中国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了100架美国飞机,随后罗斯福召见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两天后正式通知国民政府已批准将首批价值25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作为援华租借物资……同年6月,第一批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飞往中国。
——《美国<租借法案>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租借法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租借法案实施于中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