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它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摘自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摘自《孟子》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和孟子所处时代的相似之处。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柏拉图和孟子思想的相似之处,在社会方案的设计上,二者的着眼点有何不同?
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图二)
(图一)
(图三)
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回答问题: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片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3分
(2)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4)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城市化发展
材料一: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表
时间 |
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 |
1751—1780年 |
75000人 |
1781—1790年 |
78000人 |
1801—1810年 |
138000人 |
1811—1820年 |
214000人 |
1821—1830年 |
267000人 |
——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第111页。
材料二:英美城市人口增长表
时间 |
伦敦 |
纽约 |
1800年 |
959000人 |
64000人 |
1850年 |
2681000人 |
696000人 |
1900年 |
6581000人 |
3437000人 |
问题:
(1)出现上述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1800——1900年的100年间,纽约和伦敦的人口数量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说说什么是“城市化”?
17、18世纪,世界历史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历史转折。在世界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时候,能否跟上历史的步伐,是决定这个国家前途的关键问题。
问题:请联系中国,概括指出这一转折时期欧洲范围内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方面变革的主要表现及结果。
19世纪中期起,欧美诸国分别走上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但是,由于各国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差异,取得政治和科学技术诸方面优势的先后不同等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各不相同,速度不一、各具特点。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在欧美取得全面的胜利,资本主义征服全世界的活动也空前加剧。
请阅读下面两个表格,通过数据的分析,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用史实来说明和回答问题。
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年份 |
英国 |
美国 |
法国 |
德国 |
1840 |
45% |
11% |
18% |
12% |
1860 |
36% |
17% |
12% |
13% |
1870 |
32% |
23% |
10% |
13% |
1890 |
18% |
31% |
7% |
16% |
1910 |
14% |
35% |
7% |
16% |
回答问题:
(1)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生产的比重突现一个怎样的特殊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生产突飞猛进。试分析其原因。
(3)19世纪4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上元灯词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 节选自《乾隆御制诗》
问题:
(1)间年“外域”有什么人曾来到中国?
(2)“关不开”体现的是清政府的什么做法?
(3)“人事天时诚极盛”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什么心态?
(4)这种做法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