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城市化发展
材料一: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表

时间
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
1751—1780年
75000人
1781—1790年
78000人
1801—1810年
138000人
1811—1820年
214000人
1821—1830年
267000人

——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第111页。
材料二:英美城市人口增长表

时间
伦敦
纽约
1800年
959000人
64000人
1850年
2681000人
696000人
1900年
6581000人
3437000人

问题:
(1)出现上述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1800——1900年的100年间,纽约和伦敦的人口数量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说说什么是“城市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人类文明的演进离不开继承与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1)据材料一说明“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在现代民主形成时期,古代民主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法国革命者热情讴歌雅典,力图以古代民主的原则和精神来重建现代民主;而美国的建国者则对古代民主的原则和制度深怀疑惧,极力建设一种使民众远离政治决策过程的新型“人民政府”。最后的结果无疑很有戏剧性:崇奉古代民主的法国革命者,并未能成功地建立现代民主;而怀疑和排斥雅典的美国建国精英,反而成了现代民主的奠基者。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2)据材料三比较法国革命者与美国建国精英在追求现代民主上的不同点。
结合材料二,分析美国建国精英“对古代民主的原则和制度深怀疑惧”的成因。
材料四国家之存在,民族之绵延,历史之持续,自当有随时革新改进之处。但从没有半身腰斩,把以往一刀切断,而可获得新生的。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的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3)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关于“国家、民族、历史”的观点,并结合英国“光荣革命”的史实予以简要论证。

社会生活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名人名言选

《周易》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卢梭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1)依据材料一归纳以上表达的共同生活理念。指出各自的认识角度。
材料二一份19世纪40年代的记录显示,工人的日常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足。由于从北美进口廉价小麦,以及从美洲和澳洲航运冻肉的技术得到发展,1877—1889年间普通工人的食物中肉类的比重有所上升。……(维多利亚时代早期)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两个房间(厅房和卧室)。……卧室仅有两张分别供父母和子女睡觉的床,……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家庭)普遍的父母与子女有了分开的卧室。……英国的气候潮湿多雨,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则很难应付。19世纪上半叶,工人家庭用木头做燃料,很少使用(烧煤)壁炉,……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他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
——陈宇《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2)根据材料二概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人日常生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咸丰三年(1853年)之上海及商埠图

(3)据材料三归纳与近代社会生活相关的直接信息。并从不同史观的角度(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任选两个)推导其间接信息。
材料四浦东人“爱比较”有一个颇为鲜明的特点:他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是多元的,常以与世界一流大城市相比这种方式来考量自身、衡量差距、思量目标。譬如在金融中心建设上,会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纽约这一全球公认的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航运方面,会以伦敦高端的资源配置能力为楷模;虽说第三产业已占浦东GDP的57%,但像新加坡这样的旅游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列入了比较的范围。
——沈栖《“爱比较”的浦东人》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评上海浦东人的“爱比较”。

“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精彩”与“无奈”并存的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出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哪些意图?为此,美国对欧洲采取了什么重要的经济举措?
材料二雅尔塔体制既是大国对战后世界所做的安排,是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如美苏势力范围划分)、政治体制(如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经济体制(WB、IMF、GATT)的总称,那么,我们据此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雅尔塔体制没有瓦解。即使苏联解体了,雅尔塔体制仍然在规范着世界政治、经济运转秩序。
(据杨和平《雅尔塔体制瓦解质疑》)
(2)雅尔塔体制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近年我国学术界对雅尔塔体制主要有“已经瓦解”、“依然存在”两种观点,你倾向于哪一种?试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三

(3)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试从图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改革,是人类智慧所能做到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是对时代先行者勇气与智慧的双重考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上台时,各诸侯大国把秦视为“戎、狄”,甚至会盟都不要秦参加。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宣布“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样,商鞅来到秦国。……公元前359年,秦国的变法开始,这期间一切变法措施仍是由孝公推行。到公元前356年,孝公将主持变法的实权交给商鞅,商鞅立即实施大规模的改革。(据林剑鸣《秦史稿》)
(1)从材料一提取相关信息,说明秦孝公作为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
材料二 1831年3月1日,由辉格党人控制的格雷内阁向议会提交了以议席调整和选举资格为核心内容的议会改革方案,拉开了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序幕。表2出示的是该方案在议会最终得以通过的大致过程。

时间
重大事件
1831年3月
议会改革方案仅以一票优势通过下院审议。
1831年4月~6月
格雷内阁提请国王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改革方案在辉格党占绝对优势的新议会下院顺利通过。
1831年10月
以土地贵族与国教神职人员为主的上院以41票多数否决方案。
1831年12月
下院再次通过议会改革方案,并提交上院。
1832年5月
上院企图以新议案否定改革方案,引发格雷内阁集体辞职。国王威廉四世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要求上院作出妥协。
1832年6月
议会改革方案终获上院表决通过。

(据《英国议会改革研究:从1789到1832》)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并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意义。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大事

(3)根据材料三描述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结合国内外形势,概括说明1990年前后党中央决定加快上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美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理念”,……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他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问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六种政体,他主张法治,并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
——朱亚娥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
(2)结合材料分析,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老师主张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