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历史学家胡绳所述的这一历史事件是
| A.《新学伪经考》的刊行 | B.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 |
| C.《中外纪闻》在北京创办 | D.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这一说法反映出
| A.礼制观念淡化 | B.崇尚法家思想 |
| C.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
“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 A.以德 | B.无为而治 |
| C.小国寡民 | D.刑、德并用 |
温家宝总理曾说:“我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的下列哪一思想
| A.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 B.“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 D.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
下列言论中可能为荀子所说的是
|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 C.“兼相爱、交相利” |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学者将之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法、儒、道、墨 | B.儒、道、墨、法 |
| C.儒、墨、道、法 | D.道、法、墨、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