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一做法( )
A.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
D.造成了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谨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根据这个说法
A.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外 |
B.美国从工业革命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
C.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回归“世界时间” |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 B.列强的侵略加重了地方负担 |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 D.地方政府可以自由征收田赋 |
“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 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 D.是国人文明程度不一的表现 |
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1521-1566)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 | 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 |
C.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 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