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
|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
|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
|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
|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
|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
下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
|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
|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
| 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
|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近代以来,中国相继发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其反映的基本趋势是()
| A.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
| B.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 C.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
| D.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