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年代 |
初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等教育 |
|||
|
学生数 |
在校生数 |
学生数 |
在校生数 |
学生数 |
在校生数 |
1949年 |
34万 |
2400万 |
5219 |
127万 |
205 |
11.7万 |
2003年 |
49.13万 |
1.25亿 |
10.09万 |
9115.13万 |
1911 |
1175.05万 |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的推动
③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 ④《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A.①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这里的“觉醒”是指
A.人们开始摆脱神明的约束 |
B.私有观念和私有制的出现 |
C.人们开始重视道德的约束 |
D.民主精神和民主政治完善 |
针对高考制度,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高校的学生,据北京市的调查,大多数是地主、富农、资产阶级以及富裕中农的子弟,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还不到20%。全国恐怕也差不多。这种情况应当改变。”根据这一精神,后来逐步进行了教育改革,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就是这种改革的一部分。可见,当时招收“工农兵学员”主要是为了
A.实现教育公平 | B.强化阶级斗争 |
C.培养实用人才 | D.普及大学教育 |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
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史不记载)。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梁启超对小说这种地位的看法反映了
A.小说的政治功能日益突出 | B.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扩大 |
C.清末市民队伍进一步扩大 | D.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变化 |
1898年,夏历五月,张之洞刊行《劝学篇》,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 B.维新思想的广泛流行 |
C.民主共和观念的传入 | D.新式学校的日益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