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下图(一)为小麦叶肉细胞中的部分代谢示意图;图(二)是在CO2浓度一定、环境温度为25℃、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测得的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
请据图分析:
(1)当图(一)中细胞有d过程发生而没有e过程发生时,该细胞处于的生理状态是
。若是d过程也不发生,则此时该细胞内进行的生理过程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图(二)中B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 。C点时,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为 mg/100cm2叶·小时。C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继续上升的环境因素是 。
(3)适当提高CO2浓度时,C点将 (填“上移”、“下移”或“不动”);当植物缺镁时,B点将 (“左移”或“右移”)。
(4)请在图乙中用虚线绘出环境温度为30℃时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
(5)某同学以绿色植物叶片为材料,探究环境条件对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请帮助他提出一个探究的课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实验需要在 条件下进行。
(福建卷.27)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是以细胞膜的 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 。
(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 (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 。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 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 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北京卷.29)为探索治疗机体对于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直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 ,传至末梢,释放 作用于突触 上的受体,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和给药之间建立联系,当给药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称为D鼠。
(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群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
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 ,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
(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相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RNA用 【填写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多选,只填序号】
a种类相同b种类不同c数目相同d数目不同e序列完全相同f序列完全不同
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 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
(上海卷.综合题七)分析有关人体内环境调节的资料,回答问题。
研究人员构建了用特定光束控制神经元激活的小鼠模型,以考察X神经元对体内水分平衡的作用。图25显示的是小鼠在不同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的饮水(即舔水)行为。对照条件为无光刺激(“-光”),实验条件为有光刺激(“+光”),两种条件下各尝试了6次,阴影部分表示光刺激时间。图中每一个小竖线代表小鼠的一次舔水动作。
(1)根据已有知识,X神经元应位于______。
(2)结合图25,光刺激10秒后,将导致小鼠的血浆渗透压______,引起脑内_______分泌量减少,从而调节水平衡,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
(3)图26显示了接受不同处理的三组小鼠15分钟内的饮水量。据此结果,可得到结论:____________。
(4)光刺激15分钟导致肾脏功能障碍的小鼠体内水分向细胞内液转移,引起细胞水肿。这种情况发生在神经细胞时,将会引起嗜睡、烦躁、昏迷等,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A.神经细胞神经递质合成减少 | B.神经细胞内电解质浓度降低 |
C.神经细胞质膜上递质受体减少 | D.神经细胞质膜上离子通道数量减少 |
(上海卷.综合题三)回答下列有关植物生长与激素调节的问题。
(1)仅在茎的中部将束切断(如图A),在不断绝正常生长素(IAA)来源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如图B样的变化,该现象说明IAA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多选)。
A.促进细胞休眠 B.促进细胞分裂 C.促进细胞分化 D.促进细胞破裂
科学工作者用14C标记的IAA从完成了以下四组实验(图1)。
(2)根据图1,IAA运输的规律可归纳为 。
图1
实验表明,IAA的短距离运输以细胞到细胞的方式进行,且输入与输出细胞的载体不同,其中输出与PIN蛋白相关。PIN蛋白会通过胞吐(依赖于生长素应答因子ARF)输出IAA,图2为部分作用机理。
图2
(3)据图2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多选)。
A. GNOM蛋白活性增强,抑制PIN蛋白胞吐
B. IAA、AUX/IAA与TIR 1蛋白结合,促进IAA输出
C.高浓度IAA促进AUX/IAA被分解为碎片
D.TPL与AUX/IAA蛋白结合物含量升高,无助于IAA的输出
(4)若植物茎某处的IAA浓度恰好为最适生长浓度,假设顶芽细胞的PIN蛋白被持续抑制,则对茎该处的生长_______。
A.有利 B.不利 C.无影响 D.不确定
(5)结合PIN蛋白的功能,解释顶端优势现象中“顶芽优先生长”(不考虑侧芽)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下左图;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见下右图。
(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通过____方式向下运输。
(2)实验一中,去顶32 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___,该物质被还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______。
(4)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___(大于/小于/等于)Ⅲ组;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请对些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