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10分 )
①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②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文章第①段中划线句子说江南的冬天“不但感不到岁时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的依据是什么?(至少要找出三点,3分)
⑴                                                                          
⑵                                                                          
⑶                                                                          
作者写江南雪景,并未进行描写,而是引用了四句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2分)
作者说自己的笔是“愚劣”的,你同意吗?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宗白华
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深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先谈“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生民。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的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爵等,制精制美,使他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陆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我们发明火药,却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和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我们的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正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选自《艺境》,有删改)
关于“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哲人仰观俯察宇宙秘密的目的,并不像西方哲人那样想获得“科学权力的秘密”。
B.中国古代哲人找到的“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C.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被泰戈尔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极其伟大的天赋。
D.中国古代哲人把找到的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现实生活,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一项是()

A.四时运行和万物生育,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这种秘密。
B.新石器时代制作了玉质器皿,后来我们把它们作为政治、社会和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C.我们将崇高意义与优美形式赋予现实的器具,使它们已不再仅仅是被役使的工具。
D.我们没有用火药和指南针来获取霸权,而用来享受新年的平民式的欢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西方哲人探求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了解与控制,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
B.庄子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而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
C.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D.在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否则,我们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疾病与演化进程
[英]理查德·道金斯
动物的躯体是一个精巧而且往往有效的自然防御系统,这个系统叫免疫系统。当身体感觉到危险的寄生虫时,它会激发起来,生成特殊的细胞,像战士那样乘着血液奔向战场,攻击那群特别的寄生虫。通常是免疫系统获胜,身体恢复健康。然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它为那场特殊战斗生成的特殊分子武器,于是,以后任何相同寄生虫的感染,立刻就会被消灭在无形之中。因此,只要你得过麻疹、腮腺炎或水痘,就不大可能得第二回了。免疫系统认得死病菌或病原的感染,能提前武装起来,一旦疾病真的到来,它就能投入战斗。
免疫系统的一道难题是“决定”哪些是应该驱除的“外来的”,哪些是可以为身体所接受的。在妇女怀孕时,这可能是特别费心的。肚子里的宝宝是“外来的”,因为从遗传学看,宝宝与母亲是不同的,有一半的基因来自父亲。但免疫系统是不能攻击宝宝的,在哺乳动物的演化中,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它解决了——毕竟,那么多宝宝在子宫里活下来而且出生了。但也有很多流产了,这说明演化遇到了困难,而解决不是很彻底。
免疫系统出错的另一种情形是对假想的“攻击者”打击太狠了。过敏就是这么回事儿:免疫系统不必要地、过分地、甚至破坏性地伤害了无害的东西。例如,空气里的花粉通常是无害的,但有些人的免疫系统会对它产生过激反应——那是你会得所谓的“花粉症”:打喷嚏、流眼泪,浑身不舒服。
有时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竟然会对本人过敏!这引起所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秃头症(头发成片脱落,是因为你的身体会攻击毛囊)和牛皮癣(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在皮肤上引起鳞片状斑块)。
免疫系统不时产生过激反应。因为有时该进攻而没能进攻,有时不该进攻却进攻了,免疫系统摇摆在两者之间,就像走钢丝一样。羚羊看见草动时,是不是该逃跑呢?它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那是潜伏的美洲豹还是清风在吹着牧草沙沙作响?是危险的细菌还是无害的花粉颗粒?这类“平衡”问题简直太普通了。它可能对“风险规避”太机警,每看一次风吹草动都危险,对无害的花粉甚至本人的组织都释放出浑身的免疫反应。它也可能太“齐心”而对真危险毫无反应,或者在真正危险的寄生虫出现时不能产生免疫反应。在钢丝上行走是困难的,不论偏向哪边,都会遭到惩罚。
癌是坏事的极端情形,一个很奇异的例子,但很重要。癌是我们体内的一群细胞从它们本来要做的事情中脱离出来,并且扩增,然后变成了寄生者。癌细胞通常聚集在“肿瘤”里,肿瘤无限制地长大,吞噬部分身体。接着,最坏的癌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叫癌细胞转移),最终毁坏整个身体。如此扩展的肿瘤叫恶性肿瘤。
癌如此危险的原因是,它们的细胞是直接从我们身体的细胞里衍生出来的。它们是我们自己的细胞,只是略有改变。这意味着免疫系统很难将它们判别为外来者。那还意味着很难找到杀死癌细胞的方法,因为你能想到的任何方法——如毒药——都可能杀死你的健康细胞。杀死细菌很容易,因为细菌的细胞与我们自己的不同。能杀死细菌细胞而不伤害自己细胞的毒药叫抗生素。化学疗法能毒死癌细胞,但也能毒死我们自己的其他细胞,因为他们太相似了。如果过量运用毒药,也许能杀死癌细胞,不过先已经把可怜的患者杀死了。
我们又回到了和前面一样的平衡问题:攻击真正的敌人(癌细胞)而不误伤朋友(我们自己的正常细胞),这也就是羚羊在草地里遇到的问题。
自体免疫性疾病是否可能是无数代祖先们为了抵抗癌细胞而展开的演化战所传下来的副产品?免疫系统在与癌变之前的细胞的战斗中赢得了多场胜利,使它们来不及变成恶性的。我的想法是,因为免疫系统对癌变前的细胞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也许偶尔会误伤无害的组织,攻击自己的细胞——我们就说这个是自体免疫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也许证明了生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生成对抗癌变的有效武器,会是这样的吗?
(选自《自然的魔法》,有删改)
免疫系统出错有哪些情形?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了科普文怎样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
有人评价《自然的魔法》这本书“将带你去未来,给你更广阔的世界观”,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世 界
夏阳
一个春雨飘摇的夜晚,他——一个小说家——坐在一家饭馆里,望着远处的那两男一女,愁眉苦脸地构思他的小说。
饭馆位于一条小街上,对门是一家破旧的宾馆,楼顶上的霓虹灯缺鼻子少眼,在风雨中凄冷地一闪一闪。他点了一盘白切肉,一碟花生米,就着三两老白干,低头吃着。偌大的饭馆,只有他一个客人,还有一个不那么漂亮的女招待趴在服务台前,单手支着下巴,正在打瞌睡。
一阵凛冽的夜风,穿堂而过,慵懒欲睡的灯光,潦草地晃了两下。随后,一切又恢复到最初的沉思中。
不知何时,他偶尔一抬头,发现离他较远处,凭空多了一桌客人,两男一女,仿佛是从地底突然冒出来似的。他们坐在窗户旁,正围着一台火锅,一边吃一边低声说着话,火锅冒出来的腾腾热气,梦幻一样,将三人牢牢地圈在里面。
他点燃了一支烟,在昏暗的灯光下,默默望着那两男一女,生出联想:春雨迷漫的夜晚,大街上空荡无人,陌生的饭馆里,两男一女的三人世界,绝对是个好题材。
怎么写?
一个春雨飘摇的夜晚,他坐在一家饭馆里,望着远处的那两男一女,愁眉苦脸地构思他的小说。
在他抽了几根烟后,那女的站了起来,向坐在对面的男人毕恭毕敬地敬酒,兴高采烈地说着什么。他支起耳朵听了一会儿,由于距离颇远,难以听出个名堂。他又琢磨了一会儿,慢慢明白了:坐在一起的应该是一对夫妻,他们肯定是有求于对面的那个男人。嗯,错不了,绝对是有求于人家。这世界,不就这回事吗?
一对夫妻那样毕恭毕敬求一个男人,求啥呢?
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的滑稽。因为他趁着上厕所的机会,路过那两男一女身旁,特意凑到跟前观察了一下。那对夫妻中年模样,而那男人则年长不少,几乎是一老头了,而且一身破旧。
怎么会有求于这样一个糟老头呢?他哑然失笑。
到底求啥?这样一个糟老头……有了,是借路子。但看那老头一身破旧,怎么会是领导呢?
不是领导,会是啥?如此恭敬,会是啥?他开始有些走火入魔了,口里念念有词。他翻过来倒过去地想,反反复复地想。突然,他正抓着几颗花生米往嘴里送的手停在半空中:不是领导,那肯定是领导心目中举足轻重的人,最起码也是能说上话的人,比如领导远在乡下的父亲、领导二奶的舅舅、资助领导早年上学的村干部,甚至领导家的厨师、领导的领导远在乡下的父亲……他的手禁不住抖得厉害,几颗捏了半天的花生米掉在桌上,咚咚有声。对啊,这样的小说,不是更能反映反腐倡廉的复杂性艰巨性吗?不是更能映射出人性的阴暗面吗?
太有才了!他露出得意的微笑,不禁为自己叫好。
街上的雨,慢慢地小了。两男一女起身离开。
他们没给钱!女招待睡着了!我为什么不可以也白吃一顿!他蹑手蹑脚地离开座位。就在他一条腿将要迈出大门时,那个不那么漂亮的女招待,鬼魅一般出现在他面前,笑眯眯地说:先生,请埋单。
他打了个饱嗝,指着闪入对面宾馆的那三条黑影,自我解嘲地说,我看见他们吃完就走,还以为今晚你们这里吃饭不用钱呢。
女服务员怔了一下,转而不那么漂亮地笑了:那是对面宾馆的老板和老板娘,每年的今晚,都要为那个守夜的老大爷过生日。人家老熟人,月结。
他傻眼了。
他走出饭馆时,手机突然响了。响了半天,他深深叹了口气,接通手机,乌着脸说:宝贝,这段时间我老婆管得特严,你多理解一下。下个月……下个月我保证带你去上海……
(选自《2011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式结构,请概括其主要情节。
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楼顶上的霓虹灯缺鼻子少眼,在风雨中凄冷地一闪一闪。
②街上的雨,慢慢地小了。
小说最后一段是否多余?请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士人的担当
易中天
认真说来,士或士人,作为概念或称呼,已经是历史了。今天没有“士”,只有“知识分子”。所谓“知识分子”,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指“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狭义的特指“社会的良心与良知”。这两种,都与“士”有关。
广义的知识分子,是士人身份的现代化。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所谓“士农工商”,即意味着农是庄稼人,工是手艺人,商是生意人,士是读书人。要求最严的时候,士人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不能从事别的行业。当然,躬耕于陇亩,是可以的。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耕读为本,是因为国家重农;诗书传家,才是命脉所系。亲自到地里干活,带有“体验生活”的性质。
所以,士人可以不耕,不能不读。开作坊,做生意,就更不行。刘备卖履,嵇康打铁,当时便都算“出格”。读书做官,则理所当然。做官以后,也还要读书,有的还写写诗,做做学问。这就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可见,古代的士,就是读书人,而且是“职业读书人”。或者说,是在读书与做官之间游刃有余的人。因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优”,是优裕的意思。也就是说,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治学精力过剩,就当当官员。这是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这样的人,今天恐怕不多。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即广义的知识分子,其实未必都读书。教科书当然是要读的,但那叫“学习”或“上课”,不叫“读书”。毕业以后,也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他们可以当白领,做律师,办企业,搞艺术,成为科学家,都正大光明,自由平等。读书,则只是业余爱好。因此,我们很难从职业身份,来认定谁是士,谁不是。甚至读不读书,也不足为凭。
不看职业,也不看读书,那看什么?看精神。实际上,士或士人在古代,既是一种“职业身份”,又是一种“文化精神”。狭义的知识分子,则是士人精神的再传承。因此,本文所说的士人,也包括其他,都是指某种精神类型、气质类型或人格类型,甚至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梅兰芳,职业虽是艺人,却不但成就极高,更在抗战时期,表现出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因此,文化界普遍视他为士人,要尊称“ 梅先生”的。
那么,士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是什么?
我认为,就是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有风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是有气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是有担当。
担当是广义的,包括“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有此一条,即可无愧为“士”。但严格意义上的“士”,还得有“天下之担当”。这种担当,古之士人,一般都有。后之士人,也“可以有”。但如果是“国士”,则“必须有”。刘备寄居刘表时,就曾当面痛斥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却居然“求田问舍,言无可采”,真是徒有国士之名,当为士林不齿(《三国志·陈登传》)。
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国士,必须像《毕业歌》所云,能够“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至于“无双国士”,则恐怕只有像诸葛亮那样才行。可惜这样一位难得的士人,却被《三国演义》歪曲为自命清高忸怩作态的酸腐文人,作够了秀才出山,实在让人忍无可忍。
诗人和学人,则可以不必有此担当。真正的诗人,当然也都是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人民的心声。但这是“反映”,不是“担当”。同样,学人也可以撰写时评,发表政见,以天下为己任。但这时,他已经是士人了。或者说,是具有士人精神的学人。纯粹的学人,完全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正如纯粹的诗人,完全可以“每有闲情娱小我”。天下和国家,是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只要为社会和人类,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就是真正的学人和诗人。
(选自《斯文:帮忙、帮闲、帮腔、帮凶及其他》,有删改)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知识分子既指“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指传承了“士人精神”的人。
B.古代的士是读书人,所以他们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绝不能从事别的行业。
C.“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古代那些在读书和做官间游刃有余的人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D.当今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只读教科书,所以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

E.认定谁是士人,既要看他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也要看他是什么职业,读不读书。
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符合“士人的担当”的一项是

A.诸葛亮终其一生为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陶渊明归隐田园,乐享闲适隐逸的生活,创作了大量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歌。
C.老舍取得了非常高的文学成就,而且在抗战爆发后只身前往武汉参加抗战。
D.巴金在《随想录》中承认自己“文革”期间说了违背良心、伤害别人的话。

作者心目中的士人是什么样的人?
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1937年,为躲避战火,在博物馆工作的庄严、曾湛瑶、那志良等人历经艰险,一路押送故宫文物南移、西迁,没有丢失一件文物,如期完成了文物转运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南山风格
钟南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呼吸病专家。早年从英国学成回国后,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步一步走出了“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的“南山风格”,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全国人民都会记住你,感谢你!”
2003年春天,中国突发SARS疫情,这种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疾病首先令医护人员陷入被传染的险情,有战友在钟南山身边倒下,但他自始至终站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并且勇敢、诚实、科学地观察、研究这一突发的不明疫情。2003年2月18日,当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公布“SARS的病原体是衣原体”时,钟南山明确提出质疑,认为“典型的衣原体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但不可能是致命的原因”。
有朋友悄悄问他:“你不怕判断失误吗?丝毫的不妥,都会影响院士声誉的。”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3月6日,钟南山再次通过媒体对衣原体之说提出质疑。他明确表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按衣原体思路进行治疗是无效的。在钟南山等专家的坚持下,广东省SARS临床治疗方案并没有按衣原体的思路走,这令广东省SARS患者在全国死亡率最低、治愈率最高。在紧张地抢救病人的同时,钟南山和他的研究团队日夜攻关,终于在短时间内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办法,就是世人皆知的“三早三合理”,即“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临床实践证明,这套方法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成功抢救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显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5月21日,钟南山在全美胸肺学会(ATS)2003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中国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发病情况及治疗》的专题学术报告,向各国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中国防治SARS的经验。他的发言,有力消除了长期以来外界对中国政府在防治SARS上的一些怀疑,引起各国专家和国外传媒的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钟南山说:“你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始终战斗在最前列,作出重要贡献,全国人民都会记住你,感谢你!”
医者父母心
在抗击非典中的突出贡献令钟南山名满天下,其实,早在更多的人认识这位敬业、高尚的医生之前,钟南山的名字早就一一印在了他救治过的患者的心上。
他的病人们谈论着这样一件件事:每到冬天,他给病人检查前,一定会先搓暖自己的手;他对病人永远带着亲切的笑容;每次看专家门诊,为了满足更多病人请他看病的愿望,他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开诊,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省内外不少医院常请他去会诊急救,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高官百姓,他从不推诿;他去查病房,不管病人病得多重,身上的异味多大,他都会和蔼地拉着病人的手问候,上前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说……
广州市邮政局女工阿琼一说起钟南山院士就会说:“假如不是遇上钟院长,我早就没命了。”8年前,阿琼反复咳嗽、气喘了好长时间,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病越来越重,后来慕名找到了钟南山。根据阿琼的病史和症状,钟南山给她做了哮喘检查,结果呈阳性。一般而言,诊断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而钟南山却不放心,继续细心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从一个细微的症状里发现了新问题,怀疑是气管肿瘤。钟南山亲自为她做了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得到证实后,又亲自安排了手术。术中一看,好险,那隐蔽得很深的肿瘤竟已堵住气管的4/5,什么时候填满了,阿琼就没命了。
有一位潮州农村的病人住进了病房。他反复咳血,心理负担很重,非要见钟南山不可。钟南山出差回来听闻此事,马上去看望了这位重病人,并亲自主持了7次会诊,制订手术方案。之后钟南山到北京开会期间一直惦记着,几次打长途电话回医院询问病情,回穗后又立马上病房看望。这位病人十分感动:“我与钟院长无亲无故,他待我却比亲人还好。”
医学教育的忠厚长者用“著述等身”、“声名显赫”这样的词形容钟南山并不过分,在自己重点研究的医学攻关项目中,他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先后获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他的著述有《英中日图解医学辞典》、《现代呼吸病进展》、《Asthma》《医学科研设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等。他主编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特别奖。
十几年来,钟南山无论是担任呼研所所长,还是担任医院院长、学院院长,走到哪儿,都有计划地建立技术骨干和人才梯队,花费大量心血培养他们成长。一次,钟南山看完专家门诊后,顾不上吃饭就审改起学生的一份实验报告。他发现这份报告有多处马虎的地方。于是,一直等出去吃饭的学生回来。学生回来后,没想到这么晚了,老师还在等他。听钟南山一一指出报告中的疏漏之处时,又是佩服又是惭愧。他从此记住了钟南山的话:“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钟南山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质,其中很多已成为研究所或医院的业务骨干,先后有多人的医学成果获得国家级、省市科技进步奖
(选自《搜狗百科》节选)
什么是“南山风格”“南山风格”对青年学生有哪些直接的影响?
“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句话在钟南山身上有哪些具体表现?试概括表达。
文中多处引用钟南山、温家宝和一些病人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简析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