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 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 B.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其中发展的“短暂的春天”是指()
A.民国初期 | B.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
C.抗战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
C.都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主要出现于()
A.广东沿海地区的缫丝行业 |
B.东南沿海地区的轻工业部门 |
C.长江沿岸地区的食品加工业 |
D.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工业部门 |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并不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逐渐孕育而启动的,而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略下,被迫中断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开始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不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逐渐孕育而启动的”说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显著特点是()
A.外源性 | B.地区差异性 |
C.艰巨性和不彻底性 | D.殖民化与社会转型的同步性 |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们,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 B.电力的广泛使用 |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 D.在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