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小组利用数字实验系统探究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装置如图所示,水平光滑导轨上的滑块与轻弹簧组成弹簧振子,滑块上固定有传感器的发射器.把弹簧拉长5 cm后由静止释放,滑块开始振动.他们分析位移—时间图象后发现,滑块的运动是简谐运动,滑块从最右端运动到最左端所用时间为1s,则弹簧振子的振动频率为f=
Hz;以释放的瞬时为初始时刻、向右为正方向,则滑块运动的表达式为x= cm.
在利用插针法测定矩形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某同学由于没有量角器,在完成了光路图以后,以入射点O为圆心,10.0cm为半径画圆,分别交入射光线于A点,交入射点O与出射点O/连线的延长线于C点,过A点、C点作法线NN/的垂线AB、CD,分别交NN/于B点、D点,如图14所示。
(1)用刻度尺量得AB=8.0cm,CD=5.0cm,由此可得出玻璃的折射率n = 。
(2)如果实验中有几块宽度大小不同的矩形平行玻璃砖可供选择,为了减少误差,应选用宽度_____(填“大”或“小”)的玻璃砖来测量。
(3)如果实验中该同学在纸上画出的界面aa/、bb/与玻璃砖位置的关系如图15所示,则该甲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某同学在“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摆线长(悬点到摆球上端的距离)为L,用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的直径为d;在保证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摆角小于5°条件下,用秒表记录了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为t。
(1)利用实验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由表达式g=_________可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2)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摆线可选用长1米左右的橡皮筋
B.摆球应选用密度大、体积小的球
C.计时点应选择摆球在最高点
(3)该同学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实验中改变几次摆长,并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
与T的数据,并由计算机绘制了
图象,如图13所示。若算出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则实验处的重力加速度为(用K表示)。
(14分)用“插针法”测一块两面不平行的玻璃砖的折射率。
(1)下列操作应该在将玻璃砖放在白纸上之前完成的有_________。
A.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空气与玻璃的一个界面 |
B.在白纸上画两条直线代表空气与玻璃的两个界面 |
C.画一条线段代表入射光线 |
D.画一条线段代表折射光线 |
E.画一条线段代表光线透过玻璃砖后的传播路径
(2)放好玻璃砖,在玻璃砖的一侧的合适位置插上两枚大头针P1和P2,然后在玻璃砖的另一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2挡住P1的像;接着在眼睛所在的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P3,P4,使_________挡住_________的像,_________挡住_________的像。P1、P2、P3、P4在纸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虚线代表玻璃砖的四个面。
①在图上将实验所需的图补充完整;
②测量工具是量角器,为了测出玻璃砖的折射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在图上标出它们;
③计算折射率的公式n=。(要求用②中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已知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是600mm,双缝之间的距离是0.20mm,单缝到双缝之间的距离是100mm,某同学在用测量头测量时,先将测量头目镜中看到的分划板中心刻线对准某条亮纹(记作第1条)的中心,这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甲所示。然后他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准第6条亮纹的中心,这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这两次示数依次为0.740mm和______mm。由此可以计算出这次实验中所测得的单色光的波长为_______nm。
利用自由落体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
若已知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 m/s2,重物质量为m kg,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其中0为第一个点,A、B、C为另外3个连续点,根据图中数据可知,重物由0点运动到B点,重力势能减少量_______________J;动能增加量
_______________J,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