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遗产经济学”的文化后患
卢新宁
一向受到冷落的传统文化,仿佛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从一个“牛郎织女”故事,六个省明争暗斗,到一个“梁祝故里”传说,十几个城市虎视眈眈,直至如今山西两地对“帝尧故里”的文化攻势。近年来,文化遗产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高潮迭出。
遗憾的是,这并不能代表可喜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在志在必得的“文化激
情”背后,是利益驱动下“遗产经济学”的精细打算——“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将文化遗产,视为地方经济的“摇钱树”,这样的观念,在目前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多现实注脚。我们在册的世界文化遗产,十分之一由于“过度开发”受到警告就是明证。不少已经夺得文化遗产“归属权”的地方,以创收为核心,将文化演变为商业,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杀鸡取卵似的经营。
这当然不是传统文化的“利好”,而是历史文化的灾难。
当三江并流、都江堰、武当古刹等文化古迹传出“过度开发”的消息,当几乎每一种有魅力的文化都必有浩浩荡荡却毫无魅力的新建“伪文化”,甚至每一部古典文化名著,都演化为一座荒唐可笑的娱乐场时,不仅观众失去了文化的共鸣,历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坏和颠覆。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年来,“遗产经济学”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在许多愈演愈烈的文化名人争夺战中,人们频繁看到当地政府的身影。
今年上半年短短六个月里,一些政府参与的公祭活动席卷南北——陕西黄陵、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枝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
由于地方政府的高调介入与认同,一些耗资巨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应运而起。“帝尧故里”争夺战中,临汾修建了“中华民族文明之门”的华门,这座出手不凡的大制作从规模到设计处处“天下第一”。在此之前,长达21公里的“华夏第一祖龙”,高达40米的刘邦铜像,在河南两地轰轰烈烈地打造。    
政府参与社会事业的文化构建,本没有错。但问题是,这样的建设应当以公共文化服务为重
点。面对此起彼伏的“争夺战”与“伪文化”浪潮,政府本应做正确的引导,为何却成了推波助澜的主导?
实际上,逐步升格的“崇古活动”与不断新建的“文化标记”,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新一轮面子工程的集体亮相,甚至有些国家级贫困县也卷入其中。在光大传统、发展文化的口号之下,一些官员的心中,不仅有对经济效益的图谋,更有对“政绩收益”的盘算。他们用行政拨款下注,看能否博取更大的利益,创造经济一文化上一政治的多赢。
让经济利用,被政治挟持,结果是,以文化为名义的文化行动,非但没有为社会繁荣带来推力,没有增强我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反而推助了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官场恶习,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债和社会成本。
这恐怕是“遗产经济学”更大的后患!
本文所说的“遗产经济学”具有怎样的表现特征?(6分)    
           ▲                 ▲                ▲                    
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文化遗产争夺战”与“伪文化”建设浪潮?地方政府在社会文化事业构建中应持有怎样的态度?(6分)
          ▲                 ▲                ▲                       
1本文所说的“遗产经济学”具有哪些文化后患?(6分)    
           ▲                 ▲                ▲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印度报业托拉斯对中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感到震惊。报道说,嫦娥一号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卫星,将突破地球近地轨道,可用立体相机获得月球三维影像,可探测月球表面元素、月球土壤厚度及其分布,可引入天文测量手段,可通过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控制等。报道说,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进入了新阶段。
该报道还说,嫦娥一号成功升空,为未来10年中国进行载人登月铺平了道路。4年前,中国成功地把一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成为世界第三个把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预计,在未来20年里,中国将实施无人探测器登月取样并最终把一名航天员送上月球。
另据报道,10月24日至28日,印度陆海军司令官年会召开。会议期间恰逢中国嫦娥一号发射,因此,中国的探月工程和整体航天实力成了与会高级将领热议的话题。
据报道,继印度空军去年宣布筹建航天司令部后,印度陆军和海军借本年度司令官会议提出了各自的“天军”设想,并且分别在各自的司令部中成立了“太空小组”。印度三军决策层认为,未来战争离不开“太空资源”,因为“现代化的军事对太空的各项技术系统有着严重的依赖”。
印度空军司令马歇尔•梅杰上将说:“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领先印度许多,特别是载人航天和探月技术方面,相比之下,印度虽说也有了自己的航天司令部,但它还得六七年时间才能全面运作起来。”
《世界新闻报》驻新德里记者近日还采访了几位印度朋友,请他们谈了对嫦娥一号的看法。班达是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年轻的副研究员。他认为,考虑到太空技术的民用、军用两重性,嫦娥一号的发射显然将具有更宽广和更深刻的影响,这也是许多战略观察家重视嫦娥一号的主要原因。
德里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副教授由克特斯瓦尔•库马尔认为,嫦娥一号的发射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再次显示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强劲实力。日本虽然抢先发射了探月卫星,但中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追上。
诺蒂亚尔是印度一家印地文报纸的编辑。他认为,嫦娥一号的发射,表明中国的太空技术比印度要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诺蒂亚尔认为,各国探月计划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单纯地比较谁慢谁快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下列关于“嫦娥一号”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卫星,它既能用立体相机获得月球三维影像,又可以通过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控制。
B.嫦娥一号的发射有重要意义,它再次显示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强劲实力,为未来10年中国进行载人登月铺平了道路。
C.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进入了新阶段,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把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D.克特斯瓦尔•库马尔认为,日本虽然抢先发射了探月卫星,但嫦娥一号的成功升空,表明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迅速追上。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超过了日本、印度等国家。
B.印度陆海军司令官年会召开期间恰逢中国嫦娥一号发射,因此,参加会议的高级将领积极讨论了中国的航天实力以及探月工程。
C.太空的各项技术系统对未来现代化军事有严重的依赖性,所以未来战争离不开太空资源。
D.印度虽说也有了自己的航天司令部,但它还得六七年时间才能全面运作起来,赶上中国。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年轻的副研究员班达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许多战略观察家的观点。
B.嫦娥一号的发射让其他一些国家看到了中国在太空领域实力的增强,也使他们相信中国可以在短期内赶上一些发达国家。
C.经济实力是太空技术发展的基础,只要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就能在太空技术上同其他国家抗衡。
D.诺蒂亚尔对单纯去比较各国探月计划谁快谁慢的做法予以了否定,认为同中国比较探月计划的快慢也没有意义,中国也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计划。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20题。
“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
(1)“嫦娥一号”的发射显示了中国卫星发射技术的新成就,更显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又一巨大进步,但是,从人文的角度看“嫦娥一号”探月,也许更实用,也更有意义。
(2)来一次天文知识的学习。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太阳和月亮究竟代表着什么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和其他天体的关系是什么,宇宙到底有多大,为什么尽管地球很大但是也很渺小,借助最近对“嫦娥一号”探月的好奇和欣喜,多掌握一些天文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嫦娥一号”探月的天文意义。
(3)来一次航天知识的温习。什么是人造卫星,人造卫星分哪些类别,人造卫星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运行轨道是什么,世界各国首颗卫星发射是什么时候,人造卫星的用途是什么,中国的人造卫星历史渊源怎么样,温习这些人造卫星知识,会从航天的角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实现“嫦娥一号”探月。
(4)来一次对月亮的文化念想。古今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和月亮有关的历史典故、传说和作品,月亮已经变成了和人休戚相关的充满人文色彩的具有灵性的天体,感念月亮附加的文化,会让我们对月亮更加充满诗意地敬仰,月亮也是文化的月亮,月亮的人文属性对我们的人性有很大的启迪。
(5)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对功名的忙碌追求,我们已经习惯于平视和俯视我们前方的路,但是,我们惟独不习惯仰望星空,一个不善于仰望星空的人,往往缺乏一颗包容和清凉的心,更缺乏一种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感,也因此让我们产生了迷失感和迷茫感,不懂得星空深邃的美,就很难真正理解事业和人生,换个步伐前进,那就仰望星空吧。
(6)来一次对浪费能源的思考。人类热衷于探索月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地球赖以生存的能源已经十分有限,然而月球上有两种资源将会给地球带来重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提供新思路。一是月球上可接收到丰富的太阳能;二是月球矿藏丰富,尤其是富含核聚变燃料氦-3,将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长期、稳定、安全、清洁和廉价的燃料资源,既然如此,节约地球能源就显得更为迫切。
(7)“嫦娥一号”探月的过程,就是我们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过程,只有用科学武装我们的大脑,我们才不会落后,更是我们展开科学想象的翅膀狂想的过程,还是一种理性思考的过程,多从“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来看待探月,我们不但能够收获科学素养,还收获了理性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感悟,这也许比一味的叫好和激动更有意义。
、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浩瀚()深邃()矿藏()
、本文从哪些方面谈了“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
、本文采用的结构是什么?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
、结合第(5)段内容和前后文,划横线处应补写的一句话是。
、作者说“月亮也是文化的月亮”,让我们从与月亮有关的传说、诗句开始,“来一次对月亮的文化念想”吧!
①与月亮有关的传说:
②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嫦娥“撞月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我国首个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下简称“嫦娥”)在科技人员的控制下整星成功撞月。至此,我国探月一期工程完美落幕。
“嫦娥”为什么要撞月呢?
首先是为了深入了解月面物质的构成。这不但能发现其潜在的利用价值,更能从中获得太阳系天体早期演化过程的线索。这样的线索在地球、金星、火星等有大气和火山活动的行星上已难觅踪迹。在解释月球演化的学说中,最成功的一个是“岩浆海假说”。它认为月球形成早期曾有一个深达数百千米的熔融表层,轻的物质上升,重的物质下降。此说主要依据阿波罗登月宇航员带回的380千克月球岩石土壤样本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遥感资料。
经过阿波罗探月的喧闹,直到20世纪90年人,探月热潮才又兴起。先后有日本“飞天”探月器的子卫星“羽衣号”、美国的“月球勘探者号”、欧洲的“SMART—1”、印度的“月船撞击探测器”等多台探测器受控撞月。它们多半坠落于以往探月器未曾光顾的区域,采取获取图像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搜集以前未曾得到的数据,其中就包括曾轰动一时的极地水冰的发现。
目前,通过撞击月球获得月面及月面以下物质的光谱已成为主流做法。今年5月美国将发射名为“LRO”的母卫星以释放它的子卫星“LCROSS”来撞击月球极地,激起尘埃云;母卫星将在飞跃尘埃云时收集数据并传回地球。而“嫦娥一号”的落月点在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这里距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发射的探月卫星“月球16号”及“月球20号”的着陆点不远,这两个探测器都曾把月球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嫦娥”撞月还为将来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二阶段“月面软着陆探测与自动巡视勘察”进行了技术积累,即进行着陆轨道控制试验。在“软着陆阶段”要攻克着陆轨道设计与制导、导航与控制等技术。尽管此次“嫦娥”整星撞月——在绕月轨道上没有其他探测器对撞月过程进行跟踪监测,但是这样获得的轨道控制经验也是任何国家都不会与人分享的,星上的CCD相机实时传回的清晰图像,为我国航天探月研究提供了民间常宝贵的资料。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成功撞月为我国探测月球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B.月球“岩浆海演化假说”主要依据宇航员带回的月面土壤样本。
C.月球极地水冰的重大发现依赖于图像获取和光谱分析的结合。
D.卫星撞月以印证获得的数据是当今人类探月工程的主流做法。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耗费巨大、艰辛备尝的探月活动,在上世纪大约沉寂了20年。
B.上世纪前苏联发射的“月球16号”对了解月面物质的构成立有战功。
C.撞月探测器坠落于以往探月器未涉足的区域,将使所获数据更全面。
D.“嫦娥”与前苏联“月球20号”着陆点相近,是为了论证前苏方的成果。

.综观全文,此次“嫦娥”撞月留有的遗憾和取得的收获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
李安江郭晋嘉杜远
(中新社成都五月十八日电)“我的孩子已被埋了十小时了”、“你们快点想办法啊……”
五月十二日,我们作为中新社报道灾情的第一梯队在行至绵竹汉旺镇时,第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惨状。“救救我!”垮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被埋学生凄惨的呼救声。天一直飘着小雨,焦急的家长无助地围在废墟前,哭成一片。
前来采访的我们,面对那一张张泪脸,面对他们哀求的目光,一时不知所措。采访还是救人?这个新闻课堂上的道德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来得如此突然。我们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此时任何的采访行为都和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救人,十万火急!”但在坍塌的钢筋水泥面前,我们也束手无策。
“快点救人,快把这里的情况报告出去!”有人向我们喊着,我们一路狂奔,终于走到了一个有手机信号的地方,立即用已经拨得发烫的手机发出了求救信息。
一夜折腾,已近黎明,我们这时却找不到返回的路,盲目前行中又遇一灾民安置点,我们正准备下车采访,一对焦急的夫妇直扑过来,“救救我们的孩子,求求你们!”急切的话语近乎哀求。窝在妈妈怀中的小孩满脸是血、双眼微闭,只能喃喃发出不明呓语。情况紧急刻不容缓,顾不得采访任务,我们又即刻开车送他们前往绵竹市区寻找医院。
副驾驶座的记者不停催促司机“快点,再快点”,坐在后座的女记者一只手紧握男孩母亲发抖的手,一只手轻抚男孩的额头:“坚持住,会好的。”三公里路程,我们知道,这是在和死神赛跑。
已经停电的绵竹市内一片漆黑,我们将男孩送到当地一个医疗点门前,司机打开汽车大灯照亮进入医疗点的道路。此时,我们突然发现,刚才忙着救人,把我们的一个同事丢在了路上。
经过近一小时寻找,终于在绵竹市人民医院门口一条躺满伤者的街道上看到了同事熟悉的身影,此时的他,已将相机和笔记本放在一旁,正和几名护士将一名满身是血的重伤者抬上救护车。
那一夜,我们没有感到孤单,我们搭车的的士司机,就是来自绵竹的前往灾区献血队伍中的一员。
这一夜,我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
【新闻背景】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据中国地震局通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时,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北京等地均有震感。
.文章开头“我的孩子已被埋了十小时了”、“你们快点想办法啊……”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方面回答。
答:
.为什么说“采访还是救人”是一个“道德问题”?请结合文本说明。
答:
.作者认为人他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答:
.这篇新闻在细节描写上很有特色,请举出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
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终结
刘学堂
中国文化西来说在西方学术界由来已久,而在中西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则源于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仰韶村发现了大量的彩陶,他将其与东南欧的特里波里等遗址的彩陶相比,发现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为了探寻彩陶的传播路线,安氏寻踪西进。经调查,安特生认为甘青地区发现的大量陶器都属于新石器时代,可归入仰韶文化,同时认为它们都是由西方传入,完善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体系。
由于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是建立在考古学的基础上的,所以一经出笼,便在中国史学界引起极大的震动。中国的学者们断然不能接受,但同时也感到要推翻安特生的观点,最终解决中国文化起源这样的大问题,在材料上还有许多实际困难。
1931年留学归国的梁思永,发掘了安阳高楼庄的后岗,发现了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堆积,从地层上证明了中国的历史由史前到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梁先生的这一发现,对中国文化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安特生认为仰韶彩陶西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甘肃地区的彩陶年代上比中原的仰韶文化要早。1945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通过对甘肃宁定县半山区两座齐家文化墓葬的研究,指出安特生在考古遗存认识上的错误。
然而,由中国彩陶来源引起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时隐时现,其影响一直未销声匿迹,并为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所利用。时至最近,国外个别学者依然坚持认为,中国彩陶是西来的,以彩陶为代表的中国远古文化根植于西方。给这个问题真正画上圆满句号的是彩陶之路的发现。
彩陶之路的发现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新疆彩陶的不断发现与研究。上世纪80年代后,学者们开始对新疆出土彩陶的墓葬或遗址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它们大多属于青铜时代,晚者甚至到了铁器时代,这使新疆彩陶研究跨出了关键一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开始的几年内,新疆发掘出史前墓葬四、五千座,出土大量彩陶,逐步搞清了新疆彩陶兴衰的基本线索。新疆彩陶并非是由西而来,是东方黄河流域彩陶西进的结果,从而提出了彩陶之路的崭新理念。
至少在距今8000年前,黄河流域彩陶文化逐渐开始向四周扩张,距今7000年以降,进入到六盘山东西两侧;距今5500--5000年,扩展到青海东部;距今5000年以降,西进至酒泉境内的祁连山北麓;距今4000年前后,现身于新疆哈密地区。不过,这支东来的彩陶文化并没有在哈密绿洲驻足,至少在距今3000年以前,向西进入了吐鲁番盆地,同时沿天山间的山谷和山间通道,进入乌鲁木齐周围,再向西沿着天山北坡的绿色通道,进入伊犁河谷;约在距今2500年前,这支文化继续向西挺进巴尔喀什湖以东,成为这里所谓塞克·乌孙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但传播至此,彩陶文化已是强弩之末。公元前后的汉代,这支源于东方的古老彩陶文化终于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中国彩陶文化,在西进过程中,沿途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逐渐形成新的地方性的考古文化。由黄河上游起点,通过河西走廊,在新疆地区沿着天山山脉这座沟通东西文化的大陆桥西进,终点到达巴尔喀什湖东岸一线,前后历时5000多年,沿途不同的考古文化是黄河文明一波又一波向外不断扩张的历史缩影。
至此,地处东西方之间具有关键性地位的新疆彩陶面貌逐渐明朗。中国古代文化西来说也终成历史。
(选自2008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以下对“彩陶之路”发现之前“中国文化西来说”影响难以消除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西来说在西方学术界由来已久。
B.安特生从考古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体系。
c.在中国文化起源的大问题上,中国学者没有足够的材料推翻安特生的观点。
D.国外个别学者至今仍然坚持中国文化西来说。
.下列有关“彩陶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陶之路”是由中国学者经对新疆彩陶的深入研究,弄清了其兴衰的基本线索而提出的理念。
B.“彩陶之路”发端于仰韶文化,从至少距今8000年前向西延伸,历经许多地区,最后止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
C.“彩陶之路”的发现从彩陶文化变迁的时间地域两方面证明了彩陶西进的线索,从根本上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D.“彩陶之路”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彩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逐渐形成新的地方性考古文化的过程。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后岗三叠层”的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自下而上三层堆积,是按由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的。
B.“仰韶彩陶”所处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它属于黄河流域彩陶文化。
C.约在距今2500年前酶雹尔瞎什湖以东,黄河流域彩陶文化衍变成为“塞克·乌孙”
文化。
D.新疆彩陶大多属于青铜时代,时间上要比“仰韶文化”晚,可证明彩陶文化的西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