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遗产经济学”的文化后患
卢新宁
一向受到冷落的传统文化,仿佛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从一个“牛郎织女”故事,六个省明争暗斗,到一个“梁祝故里”传说,十几个城市虎视眈眈,直至如今山西两地对“帝尧故里”的文化攻势。近年来,文化遗产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高潮迭出。
遗憾的是,这并不能代表可喜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在志在必得的“文化激
情”背后,是利益驱动下“遗产经济学”的精细打算——“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将文化遗产,视为地方经济的“摇钱树”,这样的观念,在目前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多现实注脚。我们在册的世界文化遗产,十分之一由于“过度开发”受到警告就是明证。不少已经夺得文化遗产“归属权”的地方,以创收为核心,将文化演变为商业,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杀鸡取卵似的经营。
这当然不是传统文化的“利好”,而是历史文化的灾难。
当三江并流、都江堰、武当古刹等文化古迹传出“过度开发”的消息,当几乎每一种有魅力的文化都必有浩浩荡荡却毫无魅力的新建“伪文化”,甚至每一部古典文化名著,都演化为一座荒唐可笑的娱乐场时,不仅观众失去了文化的共鸣,历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坏和颠覆。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年来,“遗产经济学”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在许多愈演愈烈的文化名人争夺战中,人们频繁看到当地政府的身影。
今年上半年短短六个月里,一些政府参与的公祭活动席卷南北——陕西黄陵、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枝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
由于地方政府的高调介入与认同,一些耗资巨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应运而起。“帝尧故里”争夺战中,临汾修建了“中华民族文明之门”的华门,这座出手不凡的大制作从规模到设计处处“天下第一”。在此之前,长达21公里的“华夏第一祖龙”,高达40米的刘邦铜像,在河南两地轰轰烈烈地打造。
政府参与社会事业的文化构建,本没有错。但问题是,这样的建设应当以公共文化服务为重
点。面对此起彼伏的“争夺战”与“伪文化”浪潮,政府本应做正确的引导,为何却成了推波助澜的主导?
实际上,逐步升格的“崇古活动”与不断新建的“文化标记”,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新一轮面子工程的集体亮相,甚至有些国家级贫困县也卷入其中。在光大传统、发展文化的口号之下,一些官员的心中,不仅有对经济效益的图谋,更有对“政绩收益”的盘算。他们用行政拨款下注,看能否博取更大的利益,创造经济一文化上一政治的多赢。
让经济利用,被政治挟持,结果是,以文化为名义的文化行动,非但没有为社会繁荣带来推力,没有增强我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反而推助了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官场恶习,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债和社会成本。
这恐怕是“遗产经济学”更大的后患!本文所说的“遗产经济学”具有怎样的表现特征?(6分)
▲ ▲ ▲ 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文化遗产争夺战”与“伪文化”建设浪潮?地方政府在社会文化事业构建中应持有怎样的态度?(6分)
▲ ▲ ▲
1本文所说的“遗产经济学”具有哪些文化后患?(6分)
▲ ▲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由于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道运行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降落的,因此航天飞机不仅需要大型的设施,还需要有约4 000—5 000个的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当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前,又必须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费用约占发射费用的42%;而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由此可见,要大幅度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就必须研制性能更加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人们从普通的航空飞机那里得到了启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飞机重量。能不能把航天飞机与航空飞机的飞行技术结合在一起呢?于是一种新的设想即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出现了: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又能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空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在普通机场水平起降、可以重复太空与地面之间往返的飞行器。这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飞行器。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起飞,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在30—100千米高空飞机速度可达12~25倍音速,并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器。它可以完全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费用。据估计,其费用可能降到目前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
现在、美、英、德、法、日等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制空天飞机。英国航空及航天公司与著名的罗依斯—罗尔斯公司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包括风洞试验和发动机鉴定在内的概念论证阶段。按设想,“霍托尔”起飞后靠吸气发动机加速至5倍音速,升至2.6万米高空时,再开动火箭发动机,将其推入地球轨道作太空飞行。“霍托尔”的研究费用预计达50亿美元。下列对航天飞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的理解,最准确的—项是()
A.需要大型的设施和大量的工作人员为其发射服务。 |
B.发射费用高,耗费人力多,准备时间长。 |
C.抛掉部分的费用过高,增加了发射成本。 |
D.发射准备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
下列对空天飞机特点的理解,错误的—项是()
A.空天飞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不需要消耗氧化剂,所以可以轻装上阵。 |
B.空天飞机可以完整地重复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 |
C.空天飞机能以高超音速飞行,并利用吸气发动机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 |
D.空天飞机也需使用火箭发动机和氧化剂,但不需要外挂助推器和燃料箱。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天飞机升空不需要火箭助推,所以不需要发射架,而对机场跑道有要求。 |
B.空天飞机可以让我们以比航空飞机快得多的速度在大气层内作远距离飞行。 |
C.由于空天飞机不再抛弃用过的器件,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会大幅度减少。 |
D.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了研究制造阶段,用它取代航天飞机飞行已指日可待。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旧照
孙犁
我在年轻的时候,是很爱照相的。抗战时期,日本人一到村庄,对于留有学生头穿西式裤的人,见到就杀。于是保留了学生形象的相片,也就成了危险品。我参加了抗日,保存在家里的照片,我的妻,就都把它放进灶火膛里烧了。
我岳父家有一张我的照片,因为岳父去世,家里都是妇孺,没人知道外面的事,没有从墙上摘下来。叫日本鬼子看到,非要找相片上的人不可;家里找不到,在街上遇到一个和我容貌相仿的青年,不问青红皂白,打了个半死,经村里人左说右说,才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这是抗战胜利以后,我刚刚到家,妻对我讲的一段使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她说:“你在外头,我们想你。自从出了这件事,我就不敢想了,反正在家里不能呆,不管到哪里去飞吧!”
1981年编辑文集,苦于没有早期的照片,李湘洲同志提供了他在一九四六年给我照的一张。我戴的毡帽系延安发给。棉袄则是到家以后,妻为我赶制的。时值严冬,我穿上这件新做的棉衣,觉得很暖和,和家人也算是团聚一起了。
晚年见此照相,心里有很多感触,就像在冬季见到了春草春花一样。这并非草木可贵,而是时不再来。妻亡故已有十年,今观此照,还隐约可以看见她的针线,她在深夜小油灯下,为我缝制冬装的辛劳情景。
这不能不使我回忆起入侵敌寇的残暴,以及我们这一代人所度过的艰难岁月。
(1981年12月)
24. 文中第三段中的“不敢想”表达了妻子怎样的情感?
25. 文中划线句子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慨?
26. 两张“旧照”对文章内容的表达的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骆家辉:从移民到商务部长
不久前,奥巴马宣布,起用骆家辉执掌商务部。在全球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起用一贯支持自由贸易的骆家辉,对于目前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国际贸易顺差最大的中国来说,是利好消息。
骆家辉,和黑人总统一样,是“美国梦”的鲜活体现。现年59岁的骆家辉是第三代移民,祖籍广东。1975年从波士顿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1982年当选华盛顿州众议院议员,政绩卓越。1996年,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出身中下阶层的他深信,是教育使他的“美国梦”得以实现。当选后他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普及,增加师资,推行小班教育,在财政预算中增加大学奖学金名额。执政8年,从没传出任何工作或道德丑闻,办公室的灯永远是最晚熄的。
更为人称道的政绩来自经济方面。华盛顿州是波音、微软等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执掌商贸和科技大州,要以强有力的手腕保持州内经济的活力与规模。在任内,华盛顿州增加了25万个就业岗位,企业利润屡创新高,专为老人儿童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降至全国最低水平,华盛顿州被评为全国管理最完善的5个州之一。克林顿在1997年国情咨文中说:“骆家辉是亚裔移民值得骄傲的儿子,他代表着我们能够实现的未来。”
在他任内,中国成为华盛顿州第三大贸易伙伴,波音、微软等企业均成功在中国进行了业务扩张,华盛顿州和四川省结成“姊妹省”。他指出,美国经济的未来,有赖对华贸易,美国不应把中国崛起看作威胁,而应看作重大机遇。两国应携手合作,创造双赢局面,“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过错推到中国身上”。
骆家辉有过短暂婚姻,后双方因性格不合分手。现任妻子李蒙曾当选全美亚裔小姐,知名度不在他之下。他的求爱过程被传为佳话。性格稳重的他几番求爱未果后,租一架小型飞机在李家上空盘旋,机尾拖长长的布条,上书:“李蒙,我爱你!”2003年骆家辉宣布放弃竞选连任,“州长的任期是有限的,而父亲的责任是永远的”。他决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
卸任后,骆家辉选择了戴维斯律师事务所,负责中国业务部,仍充当中美关系桥梁的角色。他每年都来中国四五趟。汶川地震后,他深入都江堰灾区慰问。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成都站,他应邀成为火炬手,在素未谋面的普通民众中,“受到了摇滚明星般的欢迎”,令他深受感动。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骆家辉和奥巴马都鲜活地体现了“美国梦”——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 |
B.骆家辉在任内积极推行教育改革,促进社会就业,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因政绩卓著受到总统的关注和赞扬。 |
C.骆家辉性格稳重,但在爱情上不失浪漫;政治上非常成功,对子女也很关心,有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
D.骆家辉和四川颇有渊源,他慰问过地震灾区,在成都参加奥运火炬接力仪式时,普通民众都把他当做摇滚明星,给了他热情的支持。 |
骆家辉在任华盛顿州州长期间取得极大成功的个性因素有哪些?(6分)
骆家辉被任命为美国商务部部长,对中国来说,是利好消息。他的哪些主张和实践能说明这点?(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红松擎天
张抗抗
①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②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柈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
③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④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普查表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那是红松!
⑤在溪水,我仰视红松。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⑥在溪水,我拥抱红松。红松有骨气: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⑦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⑧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⑨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概括第②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④、⑤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两种方法加以赏析。
请探究文题“红松擎天”有哪几层含意。
现代文阅读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
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我整个心灵!
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
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
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
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
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作者为什么会有“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的感觉?请分别回答。(6分)
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5分)
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6分)
文章的题目是“塑像与目光”,文中运用了虚实结合(实写与虚写)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加以分析。(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