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材料,根据所学完成回答下题:
材料一 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50年,著名地理学家Peltier根据全球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划分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某种外力侵蚀强度区域(材料二),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大、中、小三种侵蚀强度区域,其中对A区域不作该外力作用强度的划分。
材料二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侵蚀强度划分图。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正确的是
A.年平均气温和降水与侵蚀强度呈正相关 |
B.侵蚀强度还与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直接相关 |
C.甲与丙侵蚀强度的不同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 |
D.石灰岩溶洞的石笋是直接受该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
据图分析,下列区域中该外力侵蚀强度最大的是
A.亚马逊平原 | B.黄土高原 | C.西伯利亚山地 | D.撒哈拉大沙漠 |
下图为某跨国公司对部分国家使用该公司某种产品的普及率所做的调查统计图,经过调查,该跨国公司决定在中国和印度投资建厂。据此回答题。选择在中国和印度建厂的主要原因是
①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②水源、动力充足
③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
④市场前景广阔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印度的国土面积比中国小,但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其根本原因是
A.两国的人口分布状况不同 | B.两国的地形构成不同 |
C.两国的水热组合状况不同 | D.两国的农业结构不同 |
读下面“某区域某季节(冬或夏)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题。图示区域
A.北部山区温差显著 |
B.同纬度地区陆地比海洋气温高 |
C.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
D.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洋流 |
图示季节,甲国
A.盛行东北季风 |
B.正值多雨季节 |
C.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 |
D.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较高 |
读下图,一艘由西向东航行的船经过P点,此时船员的影子长度为一天中最短。回答题。该船经过P点时,北京时间是
A.10分40分 | B.11时20分 | C.12时40分 | D.13时20分 |
该船计划在M港装运该国出口贸易最大的矿产,其矿产是
A.石油 | B.锡 | C.煤炭 | D.铁 |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据此完成题。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 B.太阳辐射 | C.土壤 | D.降水 |
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 B.洋流 | C.土壤 | D.降水 |
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 B.洋流 | C.太阳辐射 | D.降水 |
对堰塞湖水位变化的监测,采用的主要手段是
A.遥感 | B.地理信息系统 |
C.全球定位系统 | D.数字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