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 )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 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 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桃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罗斯福设想的那种结局没有出现的原因有
①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②国民党蒋介石坚持抗战最终没向日本投降③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④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地小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中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对上述材料的准确理解是
A.蒋介石准备抗击日本的侵略 | B.蒋介石已看透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 |
C.国民政府已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 D.国民政府已经做好全面抗战的准备 |
“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兆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注: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交趾是今天越南)以上对联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中法战争 ④甲午中日战争 ⑤日俄战争
A.①②③④⑤ | B.③④⑤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C.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
D.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皇帝的车驾)已出巡热河, (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余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该日记记载的事件发生于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