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④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所描绘的雪景特色。
甲: 乙: 揣摩品味甲乙两文中加点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雪飘(形象地描绘出大雪纷纷扬扬,随风飘舞的情态。) |
B.惟余莽莽(叠音,读来音响浑厚,富于音乐美,渲染出磅礴的气势。) |
C.北风卷地白草折(描绘出雪前狂风肆虐的声势,渲染肃杀的气氛。) |
D.散入珠帘湿罗幕(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点点飘落进来,轻盈飘洒,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
对甲乙两文中画线句赏析不当的一句是( )
A.①句赋予雪中的群山高原以动态的美感,显出奔放活动的气势,神采飞扬的英姿。 |
B.②句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艳丽多姿,充满青春气息。 |
C.③句“忽如”二字用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对边塞奇寒既好奇又难忍的心境。 |
D.④句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用“愁”、“惨”修饰形容,为下文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
阅读杜荀鹤的《小松》 一诗,完成小题。(6 分)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①不识凌云②木, 直待凌云始道③高。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诗的首句是抓住小松的哪两个特点来写的?(2 分)
诗人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你觉得作者借这首诗讽刺了什么?
韩愈的《马说》中有一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意思相近,请你默写出来。
古诗阅读
春行即兴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宜阳,县名,唐代行宫之连昌宫就座落在此,在安史之乱中,遭到严重破坏。诗中有画。(2分)
发挥想象,完成《春行即兴》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暮春时节,诗人站立宜阳城头,只见城下野草丛生,十分茂盛;城外山泉忽东忽西,寂寞流淌。漫步山中,。(根据诗歌第三、四句来描写画面)景中有情。(2分)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③。
【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③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下列对诗歌前两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字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出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
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
D.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
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释】阁:通“搁”,停止。题目“书事”应作何理解?
诗歌前两句把我们带入了怎样的情境氛围?
这首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欲上人衣来”更是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