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齐白石的蒲草帽
孙越
①清同治九年,齐白石从其外祖父周雨若读书一个月后,开始学习描红。八岁的齐白石坐在离家三里路的枫林亭王爷殿的一张长木椅上,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草帽。那顶草帽有多种用途,既可以戴在头上遮太阳,也可以拿在手里扇风,还可以垫在屁股下面坐在路边的土坎上。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不是湘江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齐白石用习字的纸裁了一半,画了一个渔翁。那个渔翁也带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齐白石看着那渔翁,笑了笑,那渔翁看着他,似乎也笑了笑,互相也都明白了对方笑的含义:齐白石想说渔翁像个稻草人,渔翁觉得齐白石像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
②就这样,齐白石“性喜画”的特质在他那儿时的草帽下显露出来。从此,齐白石画出了许多有特色的细小生灵。并因此而成为一个知名的画匠。
③齐白石的画本是发自性情,很普通的花草鱼虫。但这些画让后来的人们觉得奇怪和新鲜。奇怪和新鲜的东西总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然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哲理或艺术。历史往往是这样,重要的、核心的、真正的有益于后人的东西,总被淘汰、遗忘或是销毁,而将一些鸡毛蒜皮留下,并且充作神圣的经典。譬如就齐白石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很随意的涂鸦和只言片语,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和技艺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④齐白石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疲倦的夏日。他放松自己,仰面朝天的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着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湘江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压在他身下的茂盛的野草。《山行见砍柴邻子伤感》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回忆的片段,一幅嬉戏的图景,“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后来王训《白石诗草跋》云:“山人天才颖悟,不学而能。一诗既成,同辈皆惊,以为不可及。”齐白石从此又被冠以文人之头衔,后人每当提及齐白石,总认为其是一大家,琴棋书画样样通。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齐白石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记录下来。
⑤这当然是许久前的事,现在齐白石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画渔翁、做梦的后来叫做湘潭的地方。齐白石纪念馆与其说是他的纪念馆,不如说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柴火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亦非彼鱼,此柴亦非彼柴,都是些后来的变种。齐白石还是那样,悠闲散淡。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齐白石,是那个在描红纸上画渔翁的齐白石,是那个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齐白石。
⑥回到眼下的情景,我站在魏公村小区十号楼前,在我面前的是齐白石的墓,墓前石碑上刻着齐白石生前所篆“湘潭齐白石之墓”。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齐白石那时候作为散淡花匠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大师,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总爱犯这类错误,只不过是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湘江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齐白石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花鸟鱼虫……我站在那里,朝他的墓碑笑了,感觉此时齐白石也朝我笑了笑,我把手中蒲草帽放在了他的墓前。我总认为,真正的齐白石是离不开蒲草帽的。
(选自《北京文学》 2010年第10期)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写齐白石草帽的多种用途,是为了突出草帽在他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写草帽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以实写虚,突出齐白石在平常生活中的独到发现。 |
B.齐白石“性喜画”,他笔下的“渔翁”也仿佛与他有了心灵的沟通,作者通过想象描写出他们互相看着对方“笑了笑”,生动形象有韵味。 |
C.湘江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蒲草帽已经很多了,齐白石在天之灵也会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些头脑,也罩着些“活着的花鸟鱼虫”。 |
D.第⑤段描写齐白石“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突出了他的悠闲散淡的性情不变,尽管现实中的鱼和柴火都是些“后来的变种”,但齐白石的精神和思想不会变。 |
请简要分析“蒲草帽”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章第④段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齐白石是离不开蒲草帽的”?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风声在耳
①走在熙攘的街市上,看见攫利者飘忽的行色,听着叫卖者嘹唳的贩声,内心不禁忧郁起来: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本质上是与觅食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古人把人叫“两脚兽”,是确当的。既然是兽,对物质的索求,便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生之维系的基础。并且,世人多认为,物质索求得愈多,支配起来就愈有余裕,生命的自由就愈多。
② 然而,即使对物的追逐是人性的,但被物支配着的人的生活,终有沦落的味道,因为人到底是人,而不是兽。想到此心情竟烦躁起来。
③从街市踅回书房,翻几本闲书,一本纪德的《人间食粮》,一本《梁宗岱批评集》,一本《难忘徐志摩》。当我作无目的地阅读的时候,总是同时翻几本书。便发现了一个趣处:既同是面黄骨瘦之人,却均有丰腴的浪漫情怀;现实拘其不住,我行我素地活的很热烈,很幸福(至少在感觉上很幸福)。稍做思忖,我笑了:他们都是被书香涵养着的人,他们生活在精神里;因此,他们具有了超越兽性的一种“神性”,即:不为物像所动,煮字疗饥。感觉着他们的“神性”,烦躁的心意在不知不觉间,平静如水。
④便想到了梭罗。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远离红尘,仅靠最起码的一点物质资料为生,居然滋养了那原本枯瘠的心地,成就了伟大的超验主义代表作《瓦尔登湖》。在书中他说:多余的金钱,只能购买多余的物资;真正的生活所需,是不需钱的。沿着梭罗的指引,我想,人之所以生活得惶恐与急迫,是把追逐多余的物资,当作人生的目的了。正如饕餮的兽们,虽食已餍足,逐尸之欲却不能餍足,悲苦在于欲望本身。
⑤所以,涵养着书香的人,与物欲淡远了,饱尝着简约之境给内心带来的平静。这种平静,就是心灵的自由,就是幸福本身。那么,书籍对人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做着这样的证明:人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可以不为生存而生存。
⑥一书在手,神游太极。这是惟有人,才能领略的境界。也就是说,人完全可以生活在精神之中。
⑦“宫殿里有悲哭,茅屋里有歌声”——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支配的,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
⑧ “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这是海德格尔“人要诗意地栖止”的形象阐释。人摆脱了物质的羁束,在精神的世界里会得到无限的自由。
⑨在书房里阅读,不亦是风声在耳吗?
⑩这样的意象在脑中闪现出来之后,我不禁笑出声来。连忙点上了一支烟,吐出的烟雾,有甜丝丝的味道。巴士加尔说得好:“一个人越是有思想,越是能发现人群中卓尔不凡的情调;一般人是分辨不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了幸福的深度和生命的质量,也决定了我手中这支烟,不仅仅是一支烟。
(取材于凸凹同名散文)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人的神性”,作者其意在表达人应该具有不为物质追求所羁绊, 追求在精神世界里幸福地生活的特性 。 |
B.文章第四段作者引述了美国作家梭罗所言,意在证明人就应该安于平淡朴素的生活的观点。 |
C.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拟题,把沉浸于书的世界,摆脱了物质束缚的自由快乐之感与清风在耳的清凉快乐之感共论。 |
D.作者在议论中多次叙写个人经验,并引用大量事例论证作者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自由、读书与人生关系”的思考。在作者看来书籍对于人的生命尤为重要。 |
E.本文构思精巧,首尾呼应;以作者感情变化为全文线索,欲扬先抑;文章思路畅达。综观全文,请用四个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②③④文中多次写到“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分)
文章结尾说,“这种差异,决定了幸福的深度和生命的质量,也决定了我手中的这支烟,不仅仅是一支烟。”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睡眠的谜团(有删节)
为什么我们和其它许多动物会将一生的大量时间耗费在睡眠上,这是生物学领域最大的奥秘之一。睡眠究竟给生存带来什么好处呢?难道睡眠就是为了完成某些至关重要的生物功能,诸如使身体恢复活力或者重新“启动”大脑而逐步进化?这是研究人员多年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至今依然莫衷一是,但或许他们都错了。
大多数研究者历来着眼于睡眠的两个泾渭分明的阶段的功能。第一个阶段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其中包括慢波睡眠这一以更缓慢、更漫长的脑波为特征的关键性时期。接下去是快速眼动睡眠:在这个阶段,身体近乎瘫痪,而大脑则处于高度活动的状态。它通常与梦境联系在一起,虽然事实上我们在睡眠周期的任何阶段都会做梦。
以往解释睡眠目的的观点是:快速眼动睡眠对维持大脑发育是必不可少的。几乎所有新生的哺乳动物都是在睡眠中度过大部分时光,且快速眼动睡眠的比例很高。然而,一项突破性研究证实:新生的虎鲸和宽吻海豚在出生后第一个月是一直不睡觉的,而且也没有出现什么不良后果。
还有一种颇为风行、同时也得到大量试验印证的观点认为:快速眼动睡眠对于稳固记忆这项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杰里•西格尔在对一系列动物的睡眠行为进行了20余年研究后,却得出了颇具争议性的结论。他相信,睡眠的主要功能不可能是为了记忆。西格尔认为,快速眼动睡眠产生的效益不足以使记忆稳固成为快速眼动睡眠的一个基本功能。至今没有证据表明数百万服用抗抑郁药物的病人因为缺失快速眼动睡眠而出现记忆缺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期待一个24小时完全没有睡眠的社会呢?在被问及没有睡眠的生命是否可能时,西格尔显得颇为自信:“站在纯科学的立场上,我们无法排除这一可能性。”
如果西格尔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睡觉不可呢?睡眠逐步进化的根本目的非但不是履行某些重要的生物功能,相反,它只是为了保存体能和使个体避免危险。有人认为,非快速眼动,特别是慢波睡眠,恰恰是我们为使大脑能终其一生地持续学习和适应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同时更多的研究揭示了睡眠在使免疫系统保持运转方面所起的作用。此外,据纽约市立大学的恩格尔· 菲利曼在2007年6月的睡眠学术会议上披露,睡眠不足的人往往偏爱吃有损于健康的快餐。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也会产生梦境,但脑波更缓慢、漫长的慢波睡眠不产生梦境。 |
B.目前的抗抑郁药物对睡眠具有抑制快速眼动睡眠的作用,但不会使病人出现记忆缺陷。 |
C.西格尔的研究表明:快速眼动睡眠对记忆稳固无法产生效益,因而不成为其基本功能。 |
D.睡眠是所有新生哺乳动物维持大脑发育的必要条件,且多数为快速眼动睡眠。 |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快速眼动睡眠,特别是慢波睡眠比快速眼动睡眠对人类的作用更重要。 |
B.虽然西格尔认为完全没有睡眠的社会有可能出现,但睡眠对人类依然有重要作用。 |
C.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大脑处于高度活动状态,造成了该阶段更易产生梦境。 |
D.西格尔等人对于睡眠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并没有彻底解开这个谜团。 |
根据全文文意概括说明,为什么说“睡眠逐步进化的根本目的非但不是履行某些重要的生物功能,相反,它只是为了保存体能和使个体避免危险。”?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时光堆积的地方·朱以撒
①每年都去几次各种博物馆,其中藏品的审美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博物馆都堆积了太多的时光。一件藏品的时光就够长的了,千万件藏品,真是使人如同泡在巨大的时间流里,无法脱身。
②大多数的博物馆光线都不是很有利于视觉的投注,有不少次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欣赏几尊汉代陶俑,就很惊讶它们身上的颜色怎么可能这么黯淡。有的博物馆连灯也不开,逢阴雨天,各种古物都在这种潮湿的空气里散发着所在朝代的气味。青铜器那种铜锈的味道,是这么生生的又冰凉无比。它们立在那儿纹丝不动力重千钧,它们曾经当过祭器,一些大鼎大钟还代表着社稷的希望和国运的昌盛。现在,时光在它们的外表留下的行走的痕迹看起来很浅,气味却弥漫开来。而那些瓷器,如碗碟、花瓶,总是那么的完整如新、洁白细腻,使时光的刀斧手无从留痕,总会让人觉得它们的主人才用完洗净走开,也许待一会儿就会回来。当然,像瓷器这般总是洋溢青春气息的藏品很少,绝大部分藏品老相毕现。它们来博物馆的时间不长,可它们呆在地下的时间太长了,于是把崭新的现代气息的博物馆,染成了另一种色调。
③博物馆总是用规规矩矩的黑体字写下许多说明,却没有多少人驻足良久慢慢阅读对照。大多数人更喜欢感性的认识,目击那一个个从地底冒出来的古物。造型越奇诡古怪,就越招惹人注意。如果造型平平,又没有特别注明其物质价值,那么审美价值也可能在我们匆匆而过的足音中消失。每次从博物馆出来,我总要试图清点一下有多少物体留存在我的脑海里,说来也惭愧,居然少得可怜。如果一天内参观大小几个博物馆,到了晚间,脑海更是混沌不开,汉晋不分唐宋莫辨了。
④来博物馆未必要巨细不遗尽收眼底,有时不愿走动,就坐在给观者备用的椅子上,静静感受一下流逝,这时会更有兴味。那么多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有的不知比我们人的模样丑陋多少,却那么令人心醉,是上苍对它们的偏爱吧。人是那么的乖巧,有智慧多才华,创造出那么多的奇珍异宝,让它们无限地存活下去,可是人要尝试延长一下自己的生命,哪怕一点点,也比登天来得困难。无奈,人们只能求助神灵鬼怪了,对那些能赐福人类的神明顶礼膜拜,尊敬赞美。尽管后来的人清楚地认识到无济于事,却持抱不放。想到自己的生命不及残破的秦砖汉瓦的一个零头,真是悲情弥漫。
⑤我们通常把博物馆作为教化的空间,感受着地大物博和品类万千,萌生起对于这个古国的无比热恋之情。漫漫时光风化了书卷,却风化不了这些金的玉的瓷的,那上边沉浮着古人的精灵,燃起我们对于先人的尊崇和仰望。可是,我们就很少注意到这些把博物馆空间占满的古代物品,对我们的时间概念有什么影响。我们丝毫没有为这么多时光成为过去而捏一把汗,在走出博物馆时全然没有紧张的样子。这也许是由于博物馆里弥漫着太多的时光,让人感觉到时光是挥霍不完的,有着无限的过去时,也有着无限的将来时,而时光的现在时正在从从容容地进行着。一个人的生命是不须耗费太多的时间的,一生终其百年,只不过是青铜器表面上的一层薄薄锈色。当人在这些年龄苍老的物品前走来走去,又有几个人在对比中羞涩了自己的目光呢?占用时光如此短的人,却又最爱对时光发一通又一通的议论,殊不知发议论的同时,又有不少时光白白流过。分量再重的议论,也无法挽留时光。那些张大嘴巴的坛坛罐罐,从来默不作声。既然不做声,时光似乎就忘了它们,飞掠过去。人是不能议论时光的,尤其在博物馆里,议论使我们更加渺小和短暂。
⑥博物馆在不断地增加、扩大,地不爱宝,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让它们穿过旧世纪道路上的潮湿,浮出地面,让人应接不暇。它们在我们的内心穿越已久,让我们的目光触及时,手指头抚摸时,感怀曾经的辉煌和流逝一样不可挽留,使每一个俗常的日子变得格外感性和具体。(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喜欢在昏黄的灯光下欣赏博物馆的各种藏品,因为这样可以体会到文物另一种独特的韵味。 |
B.多数参观者不愿意被博物馆的文字说明所束缚,更愿意凭借自己的直觉去判断文物的审美价值。 |
C.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感觉,把博物馆体现出的种种意蕴与现代人的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
D.文章笔触细腻,内涵深远,看似散漫的行文中传达出作者独特的发现,并引发读者深深地思考。 |
E.本文通过记述作者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与感悟,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人生体验。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现在,时光在它们的外表留下的行走的痕迹看起来很浅,气味却弥漫开来”这句话的含义?
通读全文,说说博物馆带给作者哪些感触。
文章第⑤段说“分量再重的议论,也无法挽留时光”,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东汉时期,纸张的广泛应用很快替代了竹简与帛书,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从那时起直到当代,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提到书籍,通常最先想到的就是纸本书。然而近十余年来电子书的出现,在极短时间里动摇了人们的观念,令部分人开始担忧它会取代纸本书,成为文字载体的主流。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电子书固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完全取代纸本书还不太现实,未来的文字载体应当是百花齐放的一种格局。正如网络媒体的出现冲击了平面媒体,但平面媒体并没有全面撤出市场,报纸、杂志依然大量存在。
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相关资讯,或满足精神上的追求与愉悦。从这点来说,无论读者是通过纸本书达到目的,还是通过电子书达到目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购买的价格。对于出版商来说,得到一部书的电子版权要比纸本版权便宜许多,相应地,电子书具有了天然的价格优势。就传播速度而言,纸本书也无法与电子书抗衡。正常情况下,一部纸本书的出版通常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电子书却可以在完稿之后即刻面世。网络的普及,也让电子书可以无视地域之分,瞬间抵达终端,不像纸本书还要受到交通等条件制约,增加时间及物流成本。而网络上的阅读更具拓展性,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通过关键词迅速找到与之相关的另外一篇甚至一系列文章,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到书架前慢慢寻找;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网络的搜索功能亦能迅速地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尽管有着若干优势,电子书仍然有着自身的缺陷。既然是电子书,必然依附于电子产品才能够让读者阅读到它。然而,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阅读功能仅仅是其各项功能中的一部分。人们在通过电脑或手机阅读时很容易被它们的其它功能如看电影、玩游戏、聊QQ等分散注意力。要排除这些干扰,人们还必须回到传统的阅读方式。
就如电子书的优势是纸本书无法企及的一样,纸本书的优势也是电子书无法企及的。纸本书的独特优势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与数字出版形态下信息的瞬时、随意不同,传统出版物的选题必须经过反复考量和论证,层次筛选,旨在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选择有价值的、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信息,因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正是这种权威性,才使纸本书拥有了广泛的受众和基础。而且,完善的审读、质检、责任编辑制度,保证了纸本书从选题到审稿到编辑加工的质量。这一点也是数字出版所缺少的。此外,纸本书在满足资讯获取的同时,还有着电子书无法呈现的纸张之美、印刷之美,以及因之而来的情韵之美,这也是未来纸本书的发展趋势——逐渐趋于艺术性与收藏性,将视觉之美、纸张之美与印刷之美完整地结合起来。(取材于韦力《纸本图书的出路》,有删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由于纸张在东汉时期被广泛应用并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所以当时出现了最早的纸本书。 |
B.无论是阅读电子书还是纸本书,都可以满足人们获取资讯、获得精神愉悦的需求。 |
C.电子书必须依附于电子产品才能阅读的缺陷,导致读者最终回到了传统阅读方式。 |
D.纸本书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追求自己的艺术性和收藏性,而不是方便读者阅读。 |
概述电子书和纸本书各自的优势。
针对纸本书和电子书的不足,分别提出三条改进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儿行千里
前年,我置了新居,那套旧房闲下来,便将父母接到城里住,三天两头可以去看看,这样而老满足得不得了。深秋的一天,我去看母亲,出来的时候穿鞋,发现皮鞋里放了崭新的鞋垫,浅蓝的底色,还印着橘黄色的花纹,很好看。我知道是母亲放的,抬眼望门外木瘦草枯的园子,才确信已经秋凉了。周末再去,出门时发现鞋垫换成了青莲色的,先前那双母亲取去换洗了。
也许目不识丁的母亲凭女人天性的悲悯就知道,儿子从母亲身上下来,注定要行千里。天下母亲都知道这个理,生命中割不断的牵挂一生都拴在心尖上。儿子的小脚丫逐渐长成大脚板,迟早得走四方,而且免不了有坎坷与磕绊,鞋子得坚实些,母亲就在鞋上下工夫。
母亲年幼生活在豪绅之家,解放后因家世缘故竟连学堂门都没迈过,可苦难的磨练使母亲拥有了一双勤劳的纤手。我儿时由外婆带着,祖孙的鞋都是由母亲亲手做。母亲做鞋都在冬季农闲时,秋收后霜还没有降下来就开始做准备,趁阳光好,剪开不穿的旧衣裳,熬一盆糨糊,一层层胶合晒干,用作鞋底芯。接着就是纳鞋底,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因为老小一大拨人来年冷暖两季的鞋都得提前完工。所以年前几个月除了忙家务,母亲的闲余时间都用来做鞋,常常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纳到深夜。一只鞋底至少要分三次纳。先是纳鞋芯,是主体部分,用数层胶合的旧布钉紧。布料少了就用黄纸相间补充,反正得够近一厘米厚。鞋芯底下合一层耐磨的粗麻布之后,才用专门的大针粗线一路路纳紧。这是真功夫,是我们上一代母亲的手工“马拉松”!鞋芯上层用柔软的棉布做,只纳鞋边,中间不留线结,以免“打脚”,若是冬鞋,就在里面夹一层棉花。鞋面自然扯新布做,这样才美观体面耐穿。
我儿时穿母亲做的鞋式样并不多,春秋是轻便的“方口鞋”,冬天是厚实的“蚌壳鞋”,这都是当时农村流行的款式。但母亲的做工精致,针脚细密匀称,鞋子送过来,左邻右舍的老婆婆大婶子都赞不绝口。
我的脚板一轮轮加大,母亲做的鞋的功夫就越来越深。儿子要走四方,母亲就得把她绵长的牵挂密密地纳进鞋底。果然,我初中毕业就进城念师范,也算是少小离家。“儿行千里母担忧”,正应了那句古语。母亲依然是在鞋底上下功夫,一年多做两双,手工更讲究,不能让儿子在城里丢脸。母亲做的是现在市面上还流行的黑色灯心绒“松紧鞋”,精致得不得了,我读三年师范一直是穿这种布鞋。记得一个城里的女同学看了母亲做的鞋,赞叹说:“好鞋,给你妈当儿媳去。”
以后多年住在城里,我已不再要母亲做鞋了。母亲也老了,眼睛看不清针线眼,粗笨的手扯不动那么粗的鞋底线。但母亲还在关注着儿子行千里的鞋。她以只有母爱才具备的细密心思,发现儿子的皮鞋需要温暖,便从街头的地摊上买来鞋垫,并默默地在儿子上门时按时换洗,来延续她深埋的牵挂。
也许,时间所有拥有的东西都会随岁月淡去,唯有母爱不会,日子越深,牵挂得越紧。上个世纪末,外婆尚在人世,有一次我去探望她老人家,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掀开一层又一层衣服,从贴身褂子的口袋里掏出一张发黄的小一寸黑白照,居然是我大舅的相片。大舅英年早逝,走时我才满月,三十多年来只是零星听说有关于他的事,没想到外婆一直将他贴肉揣在身边!大舅何止行千里,那是个遥不可及的世界,可他走不出老母亲的心。
儿行千里母担忧自不必说了,母亲老了,行不了多远,但终归要远行,儿愁不愁呢?寸草之心,难报三春之晖啊! 本文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深切感人。请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
结合全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儿子的小脚丫逐渐长成大脚板,迟早得走四方,而且免不了有坎坷与磕绊,鞋子得坚实些,母亲就在鞋上下工夫”的含义。
有人认为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有蛇足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细读本文,我们会觉得有一种东西在撞击着内心,请说说这是为什么?请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究。
(1)从感情方面:
(2)从行文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