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 ( )
A.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 | B.军事武器的优劣 |
C.国民素质的优劣 | D.社会制度的先进与落后 |
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
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
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
《梦溪笔谈》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
A.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
B.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 |
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 |
D.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 |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本国封建势力提供条件的是( )
A.造纸术 | B.印刷术 | C.火药 | D.指南针 |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
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 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
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 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
B.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 |
C.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