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下图所示。据图
分析回答:
(1)若甲模式中,靶腺为甲状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________模式,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 ___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A处信息传递的信号转变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寒冷的环境中,能通过丙方式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其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甲表示发生在番茄细胞内的生理反应过程,乙表示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X物质是__________;④过程是在__________中进行的;①~⑤过程中,能使ADP含量增多的过程是__________(写标号)。
(2)乙图中表示番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是_______;表示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是_______。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
(3)乙图中,若在B点突然停止光照,则甲图中的过程______将首先受到影响,叶绿体内C3含量将______。
(4)乙图中,经过一昼夜后,番茄植株体内有机物含量_______(增多、减少、或不变)。
(5)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番茄幼苗对称叶片的一部分(A)遮光,另一部分(B)不做处理(如图丙所示),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的物质和能量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6小时后,在A、B的对应部位截取相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MA、MB。若M=MB﹣MA,则M的确切含义可以描述为______ 。
某哺乳动物毛色的黄色基因R与白色基因r是位于6号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6号染色体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Rr的异常黄色雌性个体甲,其细胞中6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1所示。(说明:含有异常6号染色体的个体为异常个体)
(1)用个体甲与图2所示雄性个体杂交,其F1随机交配所得的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异常黄色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
(2)如果以图2所示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与正常的白色雌性个体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只黄色个体,经检测染色体组成无异常,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父本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或者是母本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
(3)如果以图2所示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与正常的白色雌性个体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只黄色个体,经检测,其6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3所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4)该种动物的粗毛与细毛分别由位于4号常染色体上的A与a控制,用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4所示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中黄色细毛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某地大力发展稻鸭共作,桑基鱼塘,秸杆种菇等生态农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请根据生态学的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蘑菇属于 。自然条件下,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呈曲线增长,判断的理由是 。
(2)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相比,能实现对能量的 ,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传递效率)。
(3)能量流动具有 和 的特点。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
(4)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 。
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调节机制及其作用原理。请据图分析回答:
(1)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不仅增加 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而且还促进细胞内 的合成。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功能。
(2)图中因抗体 的产生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此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 的敏感度降低,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这种糖尿病在免疫学上称为 病。
(3)写出图中使胰岛素分泌增多的反射弧 。此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 的影响。
下图表示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测得的温度影响水稻CO2吸收量和呼吸作用产生CO2量的曲线。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温度为30℃时,叶肉细胞内的[H]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CO2浓度降低,叶绿体中[H]合成速率将会 (变大、变小、不变)。
(2)40℃时,CO2的吸收量为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当温度达到55℃时,两曲线重合的原因是 。
(4)在30℃前,实线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升高的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