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交相辉映,共同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希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丝绸就已经输往希腊,希腊人民曾给中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丝之国”。在中国,发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家喻户晓,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广为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希腊船东率先冲破封锁,给中国人民运送了急需的物资和设备,对新中国的发展给予了宝贵支持。
——摘自温家宝2010年10月3日在希腊议会发表的演讲
材料二 《南京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事实上它成为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的关系的基础。(菲利浦·约瑟夫:《列强对华外交》)近代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国家总共有23个,它们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俄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瑞士、尼泊尔、丹麦、葡萄牙、瑞挪共同体、瑞典、秘鲁、墨西哥、刚果、挪威、巴西、卢森堡。(侯中军《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关于评判标准的初步探讨》)
材料三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就赫德关于购买轮船的建议提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曾国藩全集》)“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曾文正公手写日记》,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李鸿章在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五日致曾国藩的信中表示决心)“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李鸿章:《上曾相》,《李文忠公全集》)。“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机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                     (丁日昌:《代李伯相上总署论制造火器书》)。
材料四 中欧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也走过曲折的道路。以1975年中欧建交为标志,双方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逐步进入成熟、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政治上,双方关系先后经历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次飞跃。经济上,欧盟是中国第一大技术来源地和第四大投资来源地,并且连续6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跃升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文化上,双方交流互动日益频繁。现在,双方互为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 摘自温家宝2010年10月3日在希腊议会发表的演讲
回答:
(1)写出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以雅典为例)在政治上的主要特征,并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一、二的有关内容,概述历史上的中希关系。
(2)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派在对待西方近代文明上前后认识的变化。
(3)试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各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材料二、三内容的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从中欧文明交流中获益最多的是哪一方面(请说出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一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古代扬州繁荣的背景。(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衰”和曼彻斯特“兴”的原因。(11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监察系统的功能有三:一是维护王朝秩序的稳定运转。这主要表现在监督群臣的举止,以及对贪赃枉法管理的解法弹劾上。监察系统的第二种功能是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但实际上效忠也有两种,一是对王朝的效忠,二是对某个皇帝个人的效忠,这两者经常搅在一起,但皇帝经常更着重对自己的个人效忠。监察系统的第三种功能是根本性的,那就是作为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的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受皇帝个人素质的影响过大,受皇帝制度的影响更大。
——摘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理解。(8分。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图(部分)

材料三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述王绾、李斯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的主张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地方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此制度在汉初带来怎样的政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根据材料三,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什么问题?概括材料三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些措施。

材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神童诗》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诗中赞颂的是哪种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

材料: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祖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