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目
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
考试活动,尤其是大规模、普及化和历时长久的选拔性教育考试,也是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整合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科举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为目标,以教育考试为手段,与文化整合密切相关。在科举制下,读书人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科举取士的文化标准。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由科举选士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地位、影响来看,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抡才大典”,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其发挥文化整合功能的动力来源。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正途,受到统治者和广大士人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所选拔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从政、为文或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就科举制自身特点而言,它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科举考
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录取,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为文化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举与察举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读书人可“怀牒自进”,自行应举,不需地方官府荐举。古代社会女性不任官职,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其历史局限。除此之外,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平竞争与弘扬儒学文化、推广学校教育联为一体,使得参与这项考试的阶层越广泛、考生越多,就越有利于教育机会的下移和社会文化的整合。受科举考试影响,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而发展演变,儒学文化逐渐普及到民众阶层。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易于推广并长期延续,从而有效发挥了文化整合的功能。与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打破血缘关系、门第、财产和特权等先赋因素的限制,主要以个人才学作为取舍标准,注重后天学习的作用,更具有客观性和平等特征。在追求考试公平的过程中,自宋代开始,科举考试推行糊名、誊录、锁院、复试等防弊措施,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为科举制的长期延续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为适应特定时期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人才培育和选拔的需要,从隋唐开始,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兴办官学,开科取士。与设立官学、私学及吸收汉族封建文化相呼应,科举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科举考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考试时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唯一途径,读书人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
B.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平竞争与弘扬儒学文化、推广学校教育联为一体,推动了入学文化的普及,使儒学文化下移到民众阶层。
C.科举考试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
D.科举考试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而且也促进了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科举制度具有文化整合功能的论据的一项是  (   )

A.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
B.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C.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而发展演变。
D.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科举考试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显赫地位和巨大社会影响力决定可科举制度具有文化整合功能。
B.科举制度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
C.科举制度打破了血缘、门第、财产和特权等先赋因素的限制,是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
D.从隋唐开始,中央王朝在说书民族地区兴办官学,开科选士,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5月1日正式开园,在林林总总约140个场馆中,东道国展馆倍受瞩目。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中国馆完全由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国人规划设计。
自从2007年底开工以来,中国馆外观设计方案就处在一个众口评说的“漩涡”中,许多批评其“老派”“守旧”以及与上海整体环境不和谐的声音,让人联想起120多年前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的际遇。不过,随着数千名建设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东方之冠”,昔日的批评和怀疑开始被满意和祝福取代。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多万立方米;共向地下钻孔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焊接吊装钢结构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共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
仰望中国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而由于在红色斗冠的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能耗降低四分之一,这无疑又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作为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而且代表、传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近30年,他加入了这一“红色追寻之旅”,最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4种红色。这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中国馆外观红色的寻找过程,让世界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国馆的墙体铝板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中国馆最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长达10年的申博、筹博和办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而承载着13亿中国人期望的中国馆,有望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
下列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完全由中国人规划设计,是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
B.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中国馆工程浩大,整个工程挖运土方和浇筑混凝土都超过了50万立方米。
C.中国馆共六层,高69米,工程共向地下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
D.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工程焊接吊装钢结构的焊缝总长和铺设安装各类管线总长共计58公里。

下列有关中国馆红色“外衣”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因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B.中国馆外观红色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一致,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
C.无论是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下,还是在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都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D.中国馆的“外衣”用了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馆体现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
B.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在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更加节能,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C.中国馆的展示主题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的外观设计方案让人联想起埃菲尔铁塔,中国馆最终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它所在城市的标志建筑。
B.中国馆的墙体铝板凹凸不平,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目的在于凸显更多的中国元素。
C.从斗冠的造型到“中国红”的外衣无一不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悠久深厚的文化,中国馆可谓东方智慧的多元展现。
D.备受瞩目的“东方之冠”承载着13亿中国人的期望,将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地震预报纳入法律群测群防停止 不可测论成思路
“如果获得中国地震局哪怕有限的支持,玉树地震完全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4月27日上午,在 北京“全国灾害预测方法研讨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问陈一文的一席话得到了与会50多位专家几乎一致的认可。
此次地震局遭遇质疑始于4月14日。
和汶川地震一样,震前地震局没有给出任何预警。地震发生后,青海地震局预报部门成立应急预案,对地震的下一步趋势进行研判和会商,正在会商期间,7.1级强震发生。
随着地震伤亡人数的扩大,网民们对地震局的质疑开始升级。从其基本的职能步步深入到其财政预算的使用。
这不是地震局第一次遭遇质疑。两年前的汶川地震后,网友在伤痛、震惊之余不无疑惑,质疑、指责地震局的声音甚嚣尘上,不少网友认为是地震局玩忽职守,忽视了震前预兆,甚至怀疑地震局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有意不发出预报。
曾经的地震局被寄予过厚望,周总理曾亲切嘱托:“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1953年11月,新中国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
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总理提出了“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群测群防的地震方针。这一方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地震预防的主导思想。
1970年,周恩来委托李四光担任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组长。
1971年8月,国家地震局正式成立。1998年,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据介绍,地震局曾经准确预报过20多次地震,尤其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地震局的工作思路和我国地震预报制度,逐渐发生了改变。
1997年,《防震减灾法》发布,其中明确规定,地震预报信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群测群防的政策基本停止。
2006年7月,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发表文章称,地震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难关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陈一文认为,“正是这篇文章的发表,为地震不可测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了地震局工作日后的指导思想。”
“地震是可测的。1975年海城地震,测出来了,也报出来了;唐山地震时汪成民创造的‘青龙奇迹’,联合国授的奖,能否认吗?还有汶川地震前,耿庆国也提前报给了地震局;汶川地震,钱复业对时间、震级都做了准确的预报,只是定不了地点,但也汇报给地震局了。”中国科学院工程质量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李世辉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显得很激动。
“地震局彻底西化,这地震不可测的深层次问题。”地震预测专家任振球这样认为。
地震局预测专家汪成民也认为,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辉煌的,曾经是高于世界水平的,现在反过来,要跟国外学,这很不正常。
据陈一文介绍,地震局体系内形成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出现多大的地震灾害,死了多少人,跟地震局都没有关系,因为地震不可预测。”
陈一文进而透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与“地震预报”直接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地震预测”研究项目、经费支持、现有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的维护、更新与支持,全部被认为是以后某世纪应当给予认真考虑的,而不是当代应当给予认真考虑的工作。“而且在地震局系统内所有坚持搞地震预测的人,等于被边缘化了。”
地震预警汇报流程也被一些网友认为并不科学。据介绍,地震局系统现在的预测流程是,由设在全国各地的地震监测台站,将监测的数据统一报到省一级地震局,省一级地震局研究后,根据情况,确定不同级别,然后送国家地震局,在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会商后,再送到地震预报预测中心,地震预报预测中心组织会商后,然后上报中央。
一位网友说,等中央开完会,地震都震完了。
面对网友和老专家的质疑,面对记者的提问,中国地震局选择了沉默。
(文章来源:2010年5月6日搜狐网。有删改。)
根据文本,质疑方对中国地震局的质疑有哪几个方面?请分条概括说明。
这篇新闻回顾了新中国地震研究的发展历程,这样写有何用意?
有人认为,这篇新闻报道对事实的态度倾向于质疑方,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最震撼心灵的还是都江堰
赵新芳
我有幸走进川蜀之地,最震撼心灵的还是都江堰!
  与之相比,三星堆虽神奇,但却是那样地令人费解;峨嵋虽秀,但总笼罩在茫茫云雾中,且显得那样的吝啬;武侯祠虽圣,却难免带些战争文化色彩;就是堪称“世界第一”的乐山大佛,虽大气、庄严,也过于玄妙、虚幻!只有集物质与精神、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都江堰,才称得上是人类杰作,旷世亘古!

我看到的都江堰是建立在岷江上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从现在的视角,单就这项水利工程而言也不能称其为“大”,它主要由宝瓶口、飞沙堰、鱼嘴三部分组成。之所以又称其为“大”,主要在于它修凿于2260年前的“刀耕火种”年代;在于它一直延续2260年而永不衰败,这与早已荒废的世界同时水利工程如“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相比,更彰显出它的恒久性。自从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蜀中盆地的自流灌溉,才有了成都平原上驯服的岷江,才有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才有了蜀人生生不息乃至近代对中华民族上亿人口的贡献。
二   
千年都江堰,时时刻刻都在毫不吝啬地向人们展示着她的“科学巨人”风釆,而这个“科学巨人”的内涵就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就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鸟瞰都江堰全景,就不难发现,整个工程的选址竟是那样巧妙、科学。都江堰虽没有巍巍大坝,但其作用却胜似任何大坝;都江堰的工程虽然显得散落不齐整,但其内应力却十分巨大而统一。其人势、地势、山势、水势浑然天成,其“疏、堵、合、制”无不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当年那个“总设计师”、“总工头”——李冰是多么详实地掌握了一手资料,又是多么地聪颖和智慧。我不禁联想到近现代的一些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人定胜天”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高筑坝“堵”的方式建设的,往往完工不久就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如三门峡水利工程,短短几十年就丧失大多功能。还有我们祖国山河上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水库,究竟利也、弊也?更须拭目以待。就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虽然现代化程度、科技含量很高,效益也巨大,但其投入产出之比,和古老的都江堰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有待观察,真希望它能经得起百年乃至千年的考验!
三   
  都江堰从远古走来,一路高歌,一路风尘。
在都江堰建成使用近400年时,中国的本土教派一一道教在其相望的青城山悄然诞生了,这绝对不是一种偶然。应该说是青城山孕育了道教,而都江堰又丰富了道教内涵,或者说是道教的一个具体实践,道家所崇尚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自然、生命、和谐、发展”的宗旨,难道在都江堰体现的还不够淋漓尽致吗?
  由都江堰派生、引申出来的“实事求是”“崇尚科学”“尊重规律”的文化,也和其分流出的江水一样无时不在滋润着川蜀大地,哺育着一代代儿女,同时也造就着无数个英雄。
站在一个个历代“堰功”塑像前,如:丁宝祯、诸葛亮等,我不禁思索着:创造都江堰者李冰也,而光大都江堰者,乃历代“堰功”也。都江堰由最初的“灌溉三郡”数万亩良田到今天的数千万亩,都是一代代官吏带领川蜀人民通过“岁修”逐步完善发展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不论和平还是战乱,不论什么朝代、什么制度,从来都是“官办”。从没有人敢据为己有,这就促使着历代地方各级官员要不断地“勤政”“施政”。纵观川蜀历史,就不难发现这里仅在唐末宋初发生过一次农民起义。而且还主要是外部因素引起的,这不能说不与当地社会矛盾的相对缓和有关系。
在即将收笔之时,我情不自禁地站起身
向都江堰的缔造者李冰先人深鞠躬!
向都江堰的历代“堰功”们深鞠躬!!
向千百年来修建、完善都江堰的川蜀人民深鞠躬!!!
(《散文百家》2007年12期,有删减)作者对都江堰推崇备至:“只有集物质与精神、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都江堰,才称得上是人类杰作,旷世亘古!”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都江堰有哪些精神、人文的内涵。
本文第2段突出运用了一组对比,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组对比分别突出了都江堰怎样的特点,并说明其在文的作用。
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谈千年都江堰给人类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要失去一个民族的教养
季剑青
在文化的传承中,历代积累的经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经典由于文字和时代的暌隔,往往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为了使经典成为一般读者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前辈学者做出了卓越的努力。
1938年,朱自清受杨振声的嘱托,开始写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教科书。此后几年,在昆明和成都以及来往于两地的旅途中,朱自清一直没有停下这本书的写作,1942年以《经典常谈》为题终于出版,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季镇淮称赞它“言之有据,深入浅出,意无不达,雅俗共赏,运用现代语言,讲述古史内容,令人读之不厌”。
同样致力于经典普及工作的还有钱穆。上世纪50年代,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讲学时,即有意写一部通俗的《论语》注解,使初中以上学生人人能读。钱穆早年就著有《论语文解》、《论语要略》,对先秦诸子特别是《论语》浸淫日久,用力甚深,写这样一部书本来并不是难事。然而钱穆反复斟酌体例和文体,数易其稿,直到1963年才最后写定,题为《论语新解》。对于一部通俗著作如此用心经营,不能不让人感慨于前辈学者的严谨与认真。
这样一种严谨与认真的态度,归根结底,仍是出于对经典怀有的敬意。钱穆在《论语新解》的序言中谦逊地表示:“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换句话说,钱穆并非要在《论语新解》中贩卖一己的“心得”,而是备采前人的各家学说,加以申述,给读者以最为通达简要的知识,目的仍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在后来撰著的《孔子传》中,钱穆更是明确地希望读者借助此书,继而“进读《论语》以及其他先秦古籍”,不要认为读了此书,就以为“对孔子了解尽其能事”。其实朱自清写《经典常谈》,也是同样的用意,他希望读者把这本书当做一条船,借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钱穆和朱自清都认识到,经典普及工作并不能代替经典本身,它们的意义是让读者亲近经典,接触经典。经典的普及不是把经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为当下实用的知识,而是充当灯塔和航船,把读者的心灵引入到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中去。这就是朱自清所说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怀抱着如此庄严崇高的宗旨,下笔临文时自然不会苟且轻慢。
也正因为此,他们也就不会随便迁就和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不会为了书的好卖而牺牲了经典的尊严。钱穆在写《论语新解》的时候,本来为了通俗,打算全部用白话,然而写了四分之一就后悔了,推倒重来。因为《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如果全用白话来阐释宏深的义理,一味追求浅显,就像“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所以最终改成了浅易的文言,只是在每一章的结尾,用白话对全文做一个翻译。
自然,这一切都要求作者本人对经典要了然于心,了然于手与口。有如此的热忱,又有如此的学力,《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才成了新的经典。只是如今,有心、也有能力做这样工作的学者,已经很难见到了。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一般人对经典的理解有困难是因为语言文字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B.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既申述了前人的各家学说,又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见解,目的就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C.《经典常谈》与《论语新解》虽是通俗著作,但都成了新的经典。
D.钱穆认为用浅易的文言写《论语新解》,就好比拿嚼过的米饭来哺喂他人。

E.钱穆希望读者能借助《论语新解》,进一步阅读《论语》及其他先秦经典。
下列对“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经典训练不能取代经典本身。
B.这句话是对学术通俗化和庸俗化的批判。
C.经典训练是读者理解经典,感受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D.经典训练的宗旨是要让读者接受经典的精神滋养,使文化传统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关于“经典的普及”,文章针砭的时弊有哪些?
《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为什么能成为新的经典?请根据文意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共18分)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1)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2)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他原本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醉复醒”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注]
(3)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4)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志,才感觉到清风。
(5)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6)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笑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注]段内引语均出自苏轼词《临江仙》。
文章前两段中,苏轼的“得意”和“落难”分别表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结合全文,概括出“淡”的含义和特点。(2分)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四段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苏轼的变化?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