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至1931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恐慌,一些改良主义者纷纷组成各种社团,试图通过各自的方法复兴农村经济。……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提纲》一文中阐述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说,所谓乡建运动,即是救济乡村的运动,是乡村自救运动……是重新建设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运动。他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旧的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而新的社会秩序又未建立,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以致“各方面或各人其力不相益而各相碍所成不抵所毁,其进不逮其退”。因此,须“重建一新组织构造,开出一新治道”,有了这一条,则中国的一切问题可随之而解,甚至于“外国侵略虽为患而患不在外国侵略,使有秩序则社会生活顺利进行,自身有力量可以御外也;民穷财尽虽可以忧而所忧者不在民穷财尽,使有秩序则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生息长养不难日起有功也”。
……梁漱溟的乡建实验,力求通过“乡农学校”来实现其“政、教、富、卫”合一的理想。……然后将一乡一县的“乡农学校”实验扩展至全国。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梁氏在山东实施了七年的乡建实验,的确促使了实验区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状况的好转,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梁氏所言:“他(指农民)所要求的有好多事,需要从政治上解决,而我们开头下乡工作时,还没有解决政治问题的力量。那末,当然抓不住他的痛痒,就抓不住他的心。”
——摘编自《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方案。指出他提出此方案的历史背景。
(2)梁漱溟关于其乡建实验局限性的观点,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
(3)在梁漱溟等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的同时,共产党人正在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的乡村变革。指出二者的根本区别。简要说明共产党的具体方案。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公元前5世纪)
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三“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伯里克利时期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
(3)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在国家分别确立了何种民主政治体制?并分析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对两国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33年2月14日,国联特别大会提出了一万五千字的《关于中日争议之报告书》,2月17日在日内瓦向全世界发表。《关于中日争议之报告书》是国联处理日本侵华问题过程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决议。
报告书认为,日军的军事行动不能认为是合法的自卫手段。解决中日争端的任何方法,都必须遵守国联盟约、非战公约和九国公约等国际法的规定。
报告书认为,“满洲国”的成立并不是中国东北民众自发的独立运动,完全是日本一手策划的。……“满洲国”是不合法的政权,所以不能予以承认。
报告书认为,“无论在法律上、事实上将东北三省等自中国他部割离,日后恐将造成一严重‘未收回领土’问题,使中国长存敌意,以致危及和平”。因此,报告书认为维护和平的必要条件就是“维持中国主权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报告书详细地描述了国际共管中国东北的方案:第一,召集顾问会议。“顾问会议的最后议案由中国政府列入宣言之内,并转送《九国公约》的签字国。“第二,成立东三省自治政府。“自治政府行政长官得指派相当数额之外国顾问,其中日本人应占一定比例”。第三,组织特别宪警。这个队伍“既为东三省境内唯一武装实力,其他一切武装力量(指中国方面或日本方面之一切特别警察或铁路守备队),即应退出东三省境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国联特别大会《关于中日争议之报告书》中的主要观点。
(2)依据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国联特别大会提出的《关于中日争议之报告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使宗室与中国各族结婚。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
(1)概括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的立足点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即使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这是不必再说的。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
材料二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提出了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两难:“人类老是在两个交替办法之间翻来覆去。有时候他要想建立秩序,有时候他渴望自由;把秩序和自由合而为一,似乎在他们的力量之外”。而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尽管要真正达到秩序和自由的完全契合是相当困难的,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却必须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三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像在其他国家那样一方吃掉另一方,或一方完全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就是传统与变革的融合,是历史长河中的协调之路。英国发展方式就体现着这种斗争相融的特点。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四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结合秦朝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一所述“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美国是如何做到“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的。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革命是“传统与变革的融合,是历史长河中的协调之路”的理由。
(4)依据材料四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你是否同意作者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请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文明建设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和世界航运能力(千吨)
时间 (年) |
世界 |
英国 |
||
帆船 |
轮船 |
帆船 |
轮船 |
|
1820 |
5800 |
20 |
2436 |
3 |
1850 |
11400 |
800 |
3397 |
168 |
1899 |
6500 |
22400 |
2096 |
7208 |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从1783年到1870年这一时期,许多英国人的勃勃雄心是非常明确的。英国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国家。英国人要离开英伦三岛寻求商业机会,并在世界传播他们的价值观。
材料三这是否是因为正在迅速工业化的英国现在能大规模地调动资源,组织力量和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一个亚洲国家能够抵挡,因而印度首先被拿来开刀是活该倒霉?或者是另一种情况:被政治动乱弄得四分五裂的印度已病入膏肓,完全无力抵御任何外来威胁。
材料四此刻英国政府的权力遵从上帝的旨意,成为在世界广大地区维护和平和秩序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从而有助于数百万人中传播上帝的赐福与文明。
——材料二、三、四均摘录于(英)P.J.马歇尔《剑桥大英帝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世界航运业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世界航运业所处的地位及其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三、四中关于英国在全球扩张的因素。结合材料一以及相关知识,指出哪一个因素才是英国建立起世界帝国的根本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述19世纪英帝国对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