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研究人员对实验动物做了下列实验。
实验 |
处理方法 |
胰液分泌量 |
① |
用适宜的电流刺激通向胰腺的神经 |
增加 |
② |
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当食物经胃进入十二指肠中 |
增加 |
③ |
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从另一些动物的胃中取出少量部分被消化了的食物,导入十二指肠中 |
大量增加 |
④ |
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把一些相同成分的食物不经过胃而直接引入十二指肠中 |
不增加 |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A.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调节 | B.胃内消化的食物直接刺激胰腺分泌胰液 |
C.引起胰液分泌量增加的物质是盐酸 | D.胃酸刺激神经,使胰腺分泌量增加 |
将生长旺盛的某农作物植株培养在密闭、透明的玻璃钟罩内,在温度适宜恒定的条件下,测得晴朗的一昼夜钟罩内CO2浓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随着光照强度逐渐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断提高 |
B.b-c段密闭钟罩中的CO2浓度低于大气中的CO2浓度 |
C.c-d段密闭罩内氧气含量充足,呼吸作用速率不断提高 |
D.d点后呼吸作用速率缓慢是因为温度较低而影响酶的活性 |
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2和H2O |
B.乙试管中的糖不会氧化分解 |
C.丙试管内有大量的ATP产生 |
D.丙试管中无CO2产生 |
下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氧浓度为d时贮藏的该植物非绿色器官不易变味 |
B.氧浓度为c时,释放的CO2最少,总呼吸强度最弱 |
C.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4倍 |
D.氧浓度为a时,只有无氧呼吸,不存在有氧呼吸 |
科学家将离体叶绿体浸泡在pH=4的酸性溶液中不能产生ATP(见图1),当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均达到pH=4时(见图2),将其转移到pH=8的碱性溶液中(见图3)发现ATP合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光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是该实验进行的必要条件 |
B.该实验中叶绿体完整,保证反应过程高效、有序地进行 |
C.产生ATP的条件是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高于叶绿体基质 |
D.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依靠水的光解产生类似于图3的条件 |
研究人员从木耳菜中提取过氧化物酶(POD),分别与四种不同酚类物质及H2O2进行催化反应,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1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酚类物质的浓度对POD活性的影响
B.当底物浓度为0.08 mmol﹒L-1时,POD催化酚类2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酚类3
C.由图2可知,H2O2浓度过高会抑制POD的活性,降低浓度后POD活性一定会恢复
D.H2O2对POD活性的影响与温度和pH对POD活性的影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