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
|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
|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
| B.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
|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
| 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革命圣地延安 |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 A.生产关系的变革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 D.金融资本的发展 |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中国军队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武汉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