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联何忧也!”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所谓“旨从内降”,就是犯罪案件,在三法司拟罪之前,已由锦衣卫拟罪请旨,或直接由君王授意如何拟罪。那么三法司的审判就是走形式而已,这样的话生杀予夺在予一人。
——朱永嘉《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
材料五 在清末新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挺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三代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对这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法。
(2)概括材料二商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思想对秦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哪两种权威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有何不同?这种结果的变化说明什么?
(4)材料五中法制改革的原因是“今昔情势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哪些情势不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英国历史学家将1688年宫廷政变称之为“光荣革命”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政变是辉格党和托利党的联合行动
B.政变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
C.没有经过大的流血而获得成功
D.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的最终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的发生与结果说明了什么原理?

假如你是英国首相,你是如何当选的?你的地位如何?你有哪些权力?

有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场妥协,是历史的倒退;有人认为是一场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光荣革命”?

以下是孔子像和孔府、孔庙图。对于齐鲁文化的典型代表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可从思想观点切入,通过补充材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命题。
补充材料: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今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从三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其真实用意何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有何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