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酒桶》,回答19—23题。
小酒桶
莫泊桑
埃佩维尔镇上开客店的希科老板,终于与72岁的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签订了一份特殊的合约:他每个月给老婆婆250法郎,老婆婆百岁之后,她那价值6万法郎的农庄归希科所有。
三年过去了。这位老太太非常健壮。她好像一天也没见老,希科可就悲观失望极了。他觉着这笔钱好像已经付了半个世纪了,他觉得自己受了骗,上了当,破产了。过了一阵子他就要去看望一下那个老婆婆,就好比人们七月间到地里看麦子,是否已经熟得可以开镰收割。
他束手无策,一看见她,就恨不得把她掐死。他于是琢磨起办法来了。
终于有一天,他又来看她,兴高采烈地搓着手。闲聊了几分钟以后,他说:
“我说,老婆婆,您到埃佩维尔来的时候,为什么不上我那儿去吃饭呢?外边有人说闲话,说咱们的交情破裂了,我听着心里很难受。您知道,亲爱的老婆婆,上我那儿吃饭,一个钱也不用花。吃顿把饭,我是不计较的。您只要一想着来,就别客气,尽管来好啦,这反倒叫我高兴。”
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用不着第二次邀请;第三天,她坐着她的马车,她就来到了客店,理所当然似的要求那份店主人已经许下的午饭。
客店老板心花怒放,像招待贵妇人似的招待了她,又是子鸡,又是灌肠,还有鳗鱼、羊腿和肥肉片儿白菜。可是她几乎什么也没有吃,因为她从小过的是俭朴生活,一向只吃点汤和一块抹黄油的面包,就行了。
希科大失所望,只好一个劲儿地劝她吃。而且她什么也不喝,就连咖啡也不肯喝。
他问道:
“您总可以喝一小杯吧?”
“这倒行,可以的。我不拒绝。”
他于是使足了劲向客店的那一头喊道:
“罗萨丽,快拿白兰地来,要上等的,最纯的!”
女侍出现了,拿着一个贴着一张葡萄叶形商标的长瓶子。
他斟了两小杯。
“尝尝这个吧,老婆婆,这可是好东西。”
那位老太太慢慢地喝起来,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为的是好多享受一会儿。等把那杯喝完,她把剩下的点点滴滴也倒在嘴里,然后表示:“一点不错,真是好酒。”
她的话还没说完,希科已经给他斟上了第二杯。她想拒绝,已经来不及了,她跟喝第一杯一样品了好久。
他于是要请她喝第三巡,她拒绝了。他一再的劝说:
“你看,这简直是牛奶嘛;我喝十杯,十二杯,都不费劲,跟糖似的下去了,既不胀肚,也不上头,简直可以说在舌尖儿上就化成气了。没有比这对健康更有益处的了。”
她原来就很想喝,所以也就没有坚持拒绝,不过她只喝了半杯。
这时候,希科忽然一下子变得非常慷慨,大声说:
“好吧,您既然喜欢这个酒,我就送您一小桶吧,不为别的,就为让您看看,咱们始终是一对好朋友。”
那位老太太也没有表示不要,就走了,她已经多少有了一点醉意。
第二天,客店老板进入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的院子,然后从车子里拉出一个箍着铁圈的小木桶。他要她立刻尝尝,为的是证明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好白兰地;等他们每人喝了三杯,他就一面起身一面表示:“您也知道,喝完了,咱们那儿还有,别客气。我不是斤斤计较的人。完得越快,我越高兴。”他又爬上了他的轻便马车。
四天以后他又来了。他走到跟前,问了好,几乎挨着她的鼻子跟她说闲话,为的是闻闻她哈气的味道,他闻出了酒香,于是他眉开眼笑了。
隔不了多久,当地就传说开了,说玛格卢瓦尔老婆婆常常独自一个喝得烂醉如泥。有时候躺在她的厨房里,有时候躺在她的院子里,有时候躺在附近的路上,一动不动地跟死尸一样,别人只好把她抬回去。
希科不再上她家去了,有人跟他谈到这个乡下女人,他总要愁容满面地嘟囔着说:“她这把年纪,竟沾上这种嗜好,这不是太不幸了吗?您瞧,一个人上了年纪,就无法可想了。早晚她得上个大当才算完。”
果然,她上了个大当。第二年冬天,快到圣诞节了,她喝得烂醉,跌在雪地里死了。
希科老板继承了农庄,他对人说:“这个乡下佬,她要是不贪杯,总还有十年好活吧。”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玛格卢瓦尔老婆婆为什么会落入希科老板的圈套?请分点概括。
希科老板为什么隔三差五就去看望玛格卢瓦尔老婆婆?当知道她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后为什么就不再上她家了?
结合上下文,分析希科老板表现出不同神态的原因,然后补填表格内容。
时间 |
希科老板的神态 |
原因 |
签约后的第三年 |
1悲观失望极了 |
1老婆婆依然健壮,不仅占有农庄遥遥无期,而且自己还要他付钱 |
有一天 |
2“兴高采烈” |
2 |
发出邀请后的第三天 |
3“心花怒放 4“大失所望“ |
3老婆婆快要进入预设圈套 4实施计谋受阻 |
送酒后的第四天 |
5“眉开眼笑“ |
5 |
隔了不久 |
6“愁容满面” |
6 |
纵观全文,你看出希科老板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下面属于莫泊桑作品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 | B.《羊脂球》 | C.《格列佛游记》 | D.《悲惨世界》 |
阅读《L型菌》一文,完成问题。
①治疗细菌性疾病,人们往往借助于各种抗生素。如果药物治疗不彻底,病菌表层细胞受损缺失但并未死亡,此时症状虽有所缓解,但痛根未除,这样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②细胞外壁缺损在医学上称为缺壁型或L型菌,称L型是由于该菌最早发现于Lister研究所。以青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在剂量充足,作用时间充分时,葡萄球菌因其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终至不能繁殖而死亡;若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疗程太短,葡萄球菌中可有部分耐力强者,以细胞壁缺损形式保存下来,这种细胞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这些“体无完肤”的病菌依然可以繁衍后代,而且迟早还会修复成原先的病菌。事实上,凡是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出现L型,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有抗生素、溶菌酶、补体、抗体、胆汁等。各种病菌均可以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③近几年研究发现,过去所谓“病因不明”的患者,有一部分正是由于各种细菌的L型引起的。这是由于细菌一旦形成L型后,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需要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若仍用常规的培养技术,常因生长不良或存活时间不长而作无细菌生长论处,导致临床上病原不明。
④防治细菌L型疾患也值得注意,因该菌缺损细胞壁,使作用于细胞壁而起抑杀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无用武之地,只有那些作用于细胞浆质及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药物才能达到功效。但为全面起见,医学专家建议,最好将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的两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对文中“体无完肤”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病菌细胞壁受损
B.病菌失去细胞壁
C.病菌失去表皮
D.病菌表皮受损
(2)下列说法,能作为“L型菌会导致一些疾患病因不明”原因的一项是
A.细菌表层细胞壁受损缺失导致L型菌出现。
B.L型菌生命力顽强,可以修复成原先的病菌。
C.L型菌未能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
D.各种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病菌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3)第③段中“若仍用常规的培养技术”一句中“常规”二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独树
①常常想起红旗路尽头的那棵香樟树,独立于青龙桥头的那棵古树。
②我在这棵古树的城市求学,工作,离开,回来,再离开,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每次回去,我都忍不住去看看它,就像探访一个从未忘却的老朋友。作为一棵树,我认为它应该是幸运的。经历了那些久远的年代,很多沉淀了岁月的古物几乎荡然无存。唯有它,洗尽铅华,历经沧桑存活了下来,如今依然葱茏茂盛。而我,已是一身红尘,两鬓斑霜。
③红旗路之末,东风路之始,一桥相连,熙来攘往。这棵香樟树伫立于桥头,“十”字路中,站成了这座古城最繁华路段的一道奇异风景,成为邵水之滨的中心地标。多少年来,无以数计的行人,南来北往的车辆如过江之鲫,在它身边自然分流。有时道路变得并不顺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哪怕有一起,它早已陷入斧斫之厄运。我想,它定是一棵神奇灵性的树,有一双能指挥交通的慧眼。也许正是它横亘路中,提醒那些上快车道的车主有所迟疑,便放慢脚步,彼此礼让。驻足看看桥头的风景,内心更加从容淡定。
④其实,它就是一棵其貌不扬的香樟树,与其它林荫树相比,并不庞大。它的身躯大约只有两三米高,根部占地不过四五平米,枝干的上部有三个分杈。其中两杈较细,唯有伸向青龙桥面的那杈显得威武,枝枝相通,叶叶相盖,形成一个硕大的圆穹。它以绿意盎然了季节,以青翠划破了迷蒙,以摇曳惊醒了恍惚,让靠近它的人神清气爽,怡然宁静。一切自适其位,自取其道,自安无恙。多少喧嚣热闹从它眼皮底下流走,多少功名利禄在它身边悄然消逝,多少霓虹灯火在它头顶盛开湮没,多少喜怒哀乐在它心里淡然消融。在繁华里坚守内心,在喧闹里选择静默,在辉煌里接纳寻常,在孤独里锤炼品质。头顶天空,有蓬勃的希望;根扎大地,有葳蕤的节操。不忧一时之失,不喜一时之得,不扬一时之快,不悲一时之伤。看得惯云卷云舒,扛得住暴风骤雨,耐得住蜚语流言,经得起苦雨秋霜。一树之独,亦如古代隐士,修身累德,自律不息。
⑤我为何有如此感悟?这都是岁月风雨的馈赠。那时我只知道这是一棵树,和家乡山头的松树、柏树有着不同类的气度。在贫瘠逼仄的有限地域,它都能艰难扎根,努力活出一棵树应有的姿态,以绿意向天空行礼,向行人致意。我以为这是作为树理应完成的使命,必须经历的路程。
⑥再回来时,我在它的围盘上坐了很久,听清风拔动枝叶的细碎声响,闻月色送来的淡淡幽香……此时,我才明白它何止是一棵树,一棵道旁的林荫树,它其实就是我惺惺相惜的挚友,是我人生的明灯。前行的路上,从此,我不再孤单。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标题中的“独”有什么含义?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
这棵香樟树伫立于桥头,“十”字路中,站成了这座古城最繁华路段的一道奇异风景,成为邵水之滨的中心地标。
(4)理解文意,说说“我”从香樟树身上获得哪些感悟?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①“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些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
②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③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毛泽东同志写长征,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④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刚毅坚卓,傲然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
⑤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战的情感依托,“岂日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诗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关爱与祝福。这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⑥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石。疫情病痛固然可怕,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活,待到雪化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5日,有删节)
(1)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2)请疏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3)文章第⑥段“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中的“这样”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4)文中说:“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你对这个观点持什么态度,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材料二: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材料三:4月24日,以岭药业发布公告称,近日,以岭药业收到厄瓜多尔卫生部核准签发的“天然药物”注册批文,批准公司药品连花清瘟胶囊符合厄瓜多尔天然药物标准注册。目前,除厄瓜多尔外,连花温瘟胶囊已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加拿大、莫桑比克、罗马尼亚、泰国等地分别以“‘中成药’药品”“植物药天然健康产品”“食品补充剂”“现代植物药”等身份注册获得上市许可。中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材料四:中药的伟大之处,有相当一部分在于其平凡。西药是受过高级医疗教育者的专属,它们复杂的药性只有医生敢调遣。但在中国:有哪位老母亲没给受凉的孙子煮过生姜水呢?又有多少不识字的母亲,没用“烫海带腌白糖”治疗过孩子的咽痛?“性温、益气补血”的黑米,“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茶,从广义上说都是中药的一部分,它们充满着平凡的气息。中药不仅用来治病,更融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
除普遍性不同以外,西药与中药的另一种差异在于治疗角度。西药多用于治疗外来疾病的侵入,中药却更注重人体内部的调理。比起西药的消灭病症,中药更倾向于增强免疫机能,使人体自行祛病、寒热平衡。
(摘自《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9期)
(1)以上四则材料围绕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结合材料二,说说中药走向国际的有利条件。
(3)材料四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材料四“西药多用于治疗外来疾病的侵入”一句中的“多”能否换成“都”,为什么?
记叙文阅读
三个目标之后
余秋雨
很多年前,我收到美国企业家贝林写来的一封信。他邀我做他的顾问。
他是世界级的富豪,主持着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专为各国残疾人提供轮椅。
他说,他出身贫苦,逐渐致富,曾为自己提出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是“多”,即追求钱多、厂多、房多、车多、雇员多;第二阶段是“好”,即在多的基础上淘汰选择,事事求精,物物求好,均是名牌,或比名牌还好;第三阶段是“独”,即在好的基础上追求唯一性,不重复别人,也使别人无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独这三个目标。本应满足了,他却深感无聊。当无聊笼罩了生命,他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就不再有一丝骄傲。
他对我说:“当我完成这一切时,还不到六十岁。家里没有人要继承我的产业,我今后的日子就失去了目标。一度,我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他继续告诉我,终于有一天,一个六岁的越南残疾女孩救了他。那天他顺手把专机上的一台轮椅推给这个无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学会操作后,双眼闪现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亮。贝林先生在那种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二个救了他的是一位津巴布韦青年。那天,这位青年背着一位残疾的中年妇女,用了两天时间穿越沙漠来到他面前。贝林先生问:“这是你母亲吗?”
青年回答:“不是。”
“是你亲戚吗?”
“不是。”
“你认识她吗?”
“不认识。”
“那你怎么把她背来了?”
“她听说有人在这里发轮椅,就让我背她过来。”青年回答。
这个青年说,他要回到出发的地方,把这两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随后,他就转身大步走了。
看看他的背影,贝林先生心头一震。这个津巴布韦青年一看就非常穷困,帮了不认识的人一个大忙,却不要任何回报。
贝林先生说:“我居然到六十岁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点摆脱无聊。慈善,是一种寻找人生意义的自我救赎。”
我为贝林先生自传的中文版定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译名——为富之道。
贝林先生与我的对话在报刊上发表之后,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六十岁前的三大目标。求多、求好、求独,几乎概括了中国大多数企业家正在逐步攀缘的三大台阶。多数人还在第一台阶,少数人已经在第一到第二台阶之间,攀上第三台阶的比较稀少。
攀缘是辛苦的,也是令人兴奋的,因为有目标,我非常欣赏贝林先生说的一句话:“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我告诉他,这句话已经具有文学价值。
我并不认所有企业家都必须像他一样最后全然投身慈善事业,但是我希望大家经常想,爬到墙顶之后要干什么,因为我发现,很多人还没有攀到高处,在半道上就已经感到无聊。
贝林先生告诉我们,需要更换梯子搁置的方向,更换目标。
新的目标会是什么?应该多种多样,但是贝林先生和其他类似人物抬手指了一个,那就是超越个人功利,为大善、大爱、大美留出更多的地方。
(选自天地出版社《雨夜短文》)
(1)文章为什么以“三个目标之后”为题,而不以“三个目标”为题?请说说你的理解。
(2)贫穷的津巴布韦青年背着一个陌生的残疾妇女,穿越沙漠来到贝林面前,只为了帮助她得到一张轮椅,并且不需要回报。请你运用心理描写描述贝林目睹青年的背影时“心头一震”的具体感受,不少于20字。
(3)贝林说“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这句话中“搁错了墙”指什么?道出了贝林什么样的感情?
(4)文章倒数第五段提到“中国读者”与“中国大多数企业家”,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5)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那些“超越个人功利”,有大善、大爱、大美的人点赞,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要求写出人物的名字和相关优秀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