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连战先生从台北出发,先后到达祖国大陆的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双手终于握到了一起,并发表了“三项体认”和“五个促进”的新闻公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材料二: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材料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材料四: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问题是振兴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平、富强、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这可以说是两党的共同的根本利益。
------唐培吉等著《两次国共合作史稿》
(1)请写出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时间和名称。
(2)上个世纪国共两党实现了两次合作,两次合作实现的标志和统一战线的名称各是什么?
(3)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扼要指出从七十多年来的国共两党关系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凡思想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26 分)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原本是 19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有学者认为其本意是“自由主义精神的延续:改革社会秩序,以发展、扩张并确保主要的自由主义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欧美资本主义中心地区,社会主义逐渐演变成一种通过促进社会改革去争取中下层劳动者阶层民主权力和更好待遇的改良运动;在资本主义边缘地区,社会主义则在一系列国家中建立起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它们通常既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经历了挫折。在以上两种基本运动之外,在广阔的第三世界,20 世纪中期以后兴起了形形色色的“模仿的”社会主义。
——据(张光明等)《关于社会主义回顾与前瞻的对话》整理
请回答:
(1)列举 19 世纪上半期兴起的两大社会主义思潮,并分析当时社会主义思潮日益流行的原因。(8 分)
(2)二战后,英国工党以其标榜为“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包括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赢得大选。你如何评价工党标榜的“社会主义”?(6 分)
(3)从五四时期至 20 世纪 30 年代,“社会主义”思潮盛行中国。试从国内思想和国际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成因。(8 分)
(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4 分)
(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原则,被概括为“韬光养晦”。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4 分)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 分)其意义有哪些?(6 分)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4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是宣传美国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最好载体。《时代》也比较注意对中国的介绍,很多中国人上了《时代》期刊封面人物。以下是不同时期《时代》周刊亚洲版对中国的报道。根据图片和文字提示,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毛泽东。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红色的基调和一群蝗虫围绕。
材料二: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材料三:1979年1月1日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在1986年1月6日期刊邓小平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
材料四:1996年10月14日时代杂志,王菲登上封面,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歌手,王菲被杂志誉为“流行乐女王”,全文报导王菲出道至走红经过。2002年李连杰随电影《英雄》登上封面。2002年4月期刊封面人物是胡锦涛。主题为“开始认识胡”。2010年10月18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温家宝,文章关注人民币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选择了毛泽东,结合封面的红色基调、蝗虫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反映了怎样的国际背景。这样的国际背景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有何影响,请用相关史实说明。
(2)材料二,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请谈谈当年“中国人来了”的相关史实,并简述带来两国关系变化的原因。
(3)纵观《时代》亚洲版对建国以来中国的报道,具有哪些特征?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 000到6 000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侨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什么是民主》
(1)民主是文明的象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政治条件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雅典的公民大会有何特点?雅典民主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何意义?
材料二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2)据材料简要分析罗马法适用范围发生变化的原因。罗马法对后世有何重大影响?(2分)你认为罗马法和我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有何本质的区别?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顿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不同视角。综合戊戌变法失败不同原因的分析,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一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