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的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之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通,使金陵失去咽喉地带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摘自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摘自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指出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和材料四是分别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业的关系的?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观点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张謇)大生纱厂自1899年投产的当年就赢利38 712两白银,以后连年赢利,到1911年,13年中赢利321万5千两白银……自1912年到1921年,大生纱厂的利润平均水平高达44%,10年盈利累计1 161万9千两白银,相当于1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从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下坡。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为由,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的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大生纱厂前13年(1899~1912年)和后9年(1912~1921年)赢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并分析1922年后走下坡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3分)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灿烂农耕经济文明的基础。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农业经济历史。据此回答:
(1)黄梅戏中董永与七仙女“男耕女织”的剧情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怎样的基本形式?(1分)
(2)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请列举古代中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三项重大成就。(3分)
(3)土地兼并现象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普遍现象,许多开明的政治家为此进行了一些改革,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何在?(1分)
(4)西汉时期国家对手工业的管理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3分)
(5)随着商业的繁荣,古代历朝都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列举唐宋时期著名的商业都会。(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1914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领土
材料四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过。
(2)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4)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苏俄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一一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 ,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一一《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一一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见下表:
地 点 |
创办人 |
企 业 名 称 |
上海 |
方举赞 |
发昌机器厂 |
南海 |
陈启源 |
继昌隆缫丝厂 |
天津 |
朱其昂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5分)
(4)材料四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图1图2
材料二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灾难”。
材料三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小国,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纪录片《大国崛起·小国大业》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二与图一相比,欧亚商路交通有何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3)文中所说的“海上第一强国”是指哪个国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成为“海上第一强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