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王韬 | B.康有为 |
| C.粱启超 | D.陈独秀 |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
|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 C.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
|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但到1912年1月上旬,孙中山在给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复信中说:“联邦制度于中国将来为不可行,而今日则必赖各省都督有节度之权,然后可战可守。” 1月21日,孙中山在主持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议决:“议行政方针,主张中央集权。”对上述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应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
| B.孙中山主张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度 |
| C.严峻的国内形势迫使孙中山调整其治国方略 |
| D.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专制独裁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如。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
|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
| 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
| C.民国取代清朝、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
|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
薛福成在《出使日记》卷四中说:“西洋各邦立国规模,以议院为最良,然如美国则民权过重,法国则叫嚣之气过重,其斟酌适中者,惟英德两国之制,颇称尽善。”由此可见他
| A.主张借鉴西方政治制度 |
| B.对西方政治制度有全面准确的理解 |
| C.对清王朝统治极为不满 |
| D.认为君主专制最适合中国基本国情 |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 |
| C.甲午战争 | D.维新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