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刘洪波
“百家讲坛”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坛。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讲过物理学,把物理学讲到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但现在这个讲坛上,讲红楼、讲清史、讲论语,大概今后还要讲与“国学”有关的一切。至于还讲不讲自然科学、现代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百家讲坛”之“百家”就是赏玩传统的百家,当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号为“百家讲坛”,数量是可以保证的。
国学,据说已经“返本开新”,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修习个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如数家珍,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固然毛病多多,总归是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的讲法,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在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就更困难。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对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历史评价”或者“历史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舆论评价”或者“社会学结论”。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
“百家讲坛”其实是娱乐业的一个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这种虚妄的布道与实在的娱乐之间,人们听到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把自己酱在莫名其妙的逻辑里。这些逻辑归总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业,不必论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术,以接受治理”。寓教于乐,就这样实现了。
(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下列各项中,不是“‘百家讲坛’ 是个奇怪的坛”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百家讲坛”之“百家”并不是真正的“百家”,“讲坛”成了“国学”的讲坛。 |
B.“百家讲坛”号称“百家”,从数量上可以保证。 |
C.“百家讲坛”的讲者观点偏颇,导向不正确。 |
D.“百家讲坛”貌似在布道,实则在娱乐。 |
作者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难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
B.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所以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证明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但作为学术而言过于简单,缺乏学术性。 |
C.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这种“社会学结论”没有必要颠覆,也很难颠覆。 |
D.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的确困难。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举丁肇中讲物理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百家”应是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真正“百家”。 |
B.在第二段中,作者对阎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评态度,对于丹持肯定态度,因为于丹的解读指向修身养性,更加呵护人性。 |
C.现在的“百家讲坛”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阎崇年说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乐道权谋,钱文忠称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
D.对“百家讲坛”,作者虽然多有批评,但在结尾还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观点辩证,评价比较公允。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骆家辉:从移民到商务部长
不久前,奥巴马宣布,起用骆家辉执掌商务部。在全球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起用一贯支持自由贸易的骆家辉,对于目前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国际贸易顺差最大的中国来说,是利好消息。
骆家辉,和黑人总统一样,是“美国梦”的鲜活体现。现年59岁的骆家辉是第三代移民,祖籍广东。1975年从波士顿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1982年当选华盛顿州众议院议员,政绩卓越。1996年,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出身中下阶层的他深信,是教育使他的“美国梦”得以实现。当选后他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普及,增加师资,推行小班教育,在财政预算中增加大学奖学金名额。执政8年,从没传出任何工作或道德丑闻,办公室的灯永远是最晚熄的。
更为人称道的政绩来自经济方面。华盛顿州是波音、微软等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执掌商贸和科技大州,要以强有力的手腕保持州内经济的活力与规模。在任内,华盛顿州增加了25万个就业岗位,企业利润屡创新高,专为老人儿童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降至全国最低水平,华盛顿州被评为全国管理最完善的5个州之一。克林顿在1997年国情咨文中说:“骆家辉是亚裔移民值得骄傲的儿子,他代表着我们能够实现的未来。”
在他任内,中国成为华盛顿州第三大贸易伙伴,波音、微软等企业均成功在中国进行了业务扩张,华盛顿州和四川省结成“姊妹省”。他指出,美国经济的未来,有赖对华贸易,美国不应把中国崛起看作威胁,而应看作重大机遇。两国应携手合作,创造双赢局面,“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过错推到中国身上”。
骆家辉有过短暂婚姻,后双方因性格不合分手。现任妻子李蒙曾当选全美亚裔小姐,知名度不在他之下。他的求爱过程被传为佳话。性格稳重的他几番求爱未果后,租一架小型飞机在李家上空盘旋,机尾拖长长的布条,上书:“李蒙,我爱你!”2003年骆家辉宣布放弃竞选连任,“州长的任期是有限的,而父亲的责任是永远的”。他决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
卸任后,骆家辉选择了戴维斯律师事务所,负责中国业务部,仍充当中美关系桥梁的角色。他每年都来中国四五趟。汶川地震后,他深入都江堰灾区慰问。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成都站,他应邀成为火炬手,在素未谋面的普通民众中,“受到了摇滚明星般的欢迎”,令他深受感动。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骆家辉和奥巴马都鲜活地体现了“美国梦”——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 |
B.骆家辉在任内积极推行教育改革,促进社会就业,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因政绩卓著受到总统的关注和赞扬。 |
C.骆家辉性格稳重,但在爱情上不失浪漫;政治上非常成功,对子女也很关心,有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
D.骆家辉和四川颇有渊源,他慰问过地震灾区,在成都参加奥运火炬接力仪式时,普通民众都把他当做摇滚明星,给了他热情的支持。 |
骆家辉在任华盛顿州州长期间取得极大成功的个性因素有哪些?(6分)
骆家辉被任命为美国商务部部长,对中国来说,是利好消息。他的哪些主张和实践能说明这点?(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红松擎天
张抗抗
①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②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柈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
③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④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普查表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那是红松!
⑤在溪水,我仰视红松。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⑥在溪水,我拥抱红松。红松有骨气: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⑦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⑧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⑨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概括第②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④、⑤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两种方法加以赏析。
请探究文题“红松擎天”有哪几层含意。
现代文阅读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
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
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我整个心灵!
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
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
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
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
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
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
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作者为什么会有“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的感觉?请分别回答。(6分)
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5分)
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6分)
文章的题目是“塑像与目光”,文中运用了虚实结合(实写与虚写)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加以分析。(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台湾散文选》序(节选)
三十年来,台湾文坛的风雨似乎不少,但在这片散文世界里,却有一种尘埃落定,水净沙明的气象,可以看作是台湾新散文成绩的一次检阅。台湾孤悬海外,新文学的土壤同样是“五四”,不过感受时地风水的折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礼赞自然,剖析世态,缅归怀往,托物寄兴,友谊温煦,骨肉情亲,童年瞬息,记忆常新,这类传统的散文风格,萦洄流贯,一脉相承;但观察更为细密,视野更为开阔,抒忧发愤,更为深广,题材也有所拓展开掘。
狭巷生涯产生“巷道意识”:区区心房,能载得多少宇宙的痛苦!但万家灯火,正在迎接归人,无线电里的新闻广播,也会望衡对宇,瞬间把世界勾连成一片。鸡尾酒会的热闹与殷勤,覆盖着人际关系的冷漠与虚伪。偏枯的物质文明,不但吞噬自然,而且荼毒生灵。寄生在现代化的西方社会,从护照到各种信用卡号码,构成整个生存价值的记号,“人生已经沦落到仅剩几个数字,几个数字就可以道尽人生。”失根的兰花,因花四散的蒲公英,门外即天涯的浮浪感失落感,生活的新经验给散文园圃带来新意象,包孕着深邃的思索。
表现技法也有新的体同,不同程度地从青涩转向黄熟,从清浅转向丰深,从直白转向蕴藉。有的铅华落尽,真纯始见,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有的功候深藏,秀丽内含,娴娴而来,风致自见。据所知,六十年代的台湾,曾爆发“横的移植”与“纵的传统”之战,现代西方思想风行一时,而在这些散文佳作中,却绝少见外来虚无消极的影响。可见中华民族载高履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赋予了后代多么强大的抵抗力和消化力。以下不属于文中提到的台湾散文题材内容的一项是()
A.赞美壮丽灵秀的山川风物,抒发怀抱。 |
B.追忆情趣盎然的童年往事,温馨亲切的故旧亲朋。 |
C.记述“横的移植”与“纵的传统”之战的实况。 |
D.抒发孤悬海外,漂泊失根的肤浅感受。() |
对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已经迈进到信息化社会,几个数字就可以传达人生的各种信息。 |
B.现今世界已成为地球村,通过几个数字的联系,天涯即刻成为咫尺。 |
C.西方的现代化文明无视人的心灵性情,使人生等同于几个冰冷的数字。 |
D.生存价值的体现应该有一个量化符号,几个数字就承担了这个任务。 |
对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十年代,台湾文坛发生过全盘接受西方文学思想还是保持中华文学传统的论争。 |
B.社会的特定环境和特定情势,使作者的表现技法无法成熟。 |
C.台湾散文和其他文体一样,都全面抵御了外来文化虚无消极的影响。 |
D.中华民族载高履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代西方文化思潮的风行带给台湾作家不同程度的变化。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年来,台湾散文题材丰富,思索深刻,技法渐至成熟。 |
B.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政治环境,台湾散文作家的作品内容和技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
C.台湾散文同样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贴近生活,关注社会。 |
D.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散文才能健康发展,有所创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隐私保护与法治文明
王歌雅
随着我国法学界对隐私权问题研究的深入,有关隐私权理论的架构日趋成熟,并日益形成严谨完备的体系:首先,隐私权的界定日益廓清。隐私权应界定为公民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不被窥视、窃听、刺探、披露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其次,隐私权的范围具体明确。它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私人信息,指与他人无关的个人资料。再次,隐私权的救济措施完备具体。对隐私权予以救济,须把握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及相应的救济措施。其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实施了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损害后果;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救济措施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和支付精神赔偿金等。第四,隐私权的相关法益冲突得到平衡。一是平衡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知情权,通常被界定为自然人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的权利。其具体内容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法定知情权。当知情权得到满足时,必然会触及他人的隐私权,即某一当事人所要实现的知情权的内容,恰恰是另一当事人的隐私权所要保护的内容,从而形成权利的对撞。为协调权利冲突,将权利的损害降至最低点,有必要在谨慎、公允的前提下,让隐私权作出让步,而使知情权得到基本满足。而满足了知情权须以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为前提。二是平衡隐私权与公开权的冲突。公开权,通常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姓名、肖像、角色的拥有、保护和进行商业利用的权利。公开权实现得越充分,隐私权所保留的空间就越狭小。但公开权是否行使以及在何种范围内行使,只能由权利主体自行决定,他人不得僭越;否则,便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
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界定在民法典中,既是法治文明的体现,也是法制进步的标志。其社会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凸现了对人格尊严的高度尊重。无论在社会领域,还是私人空间,人格尊严的享有及不被侵犯均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法律通过保护隐私权来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保障其内心安宁和精神愉快,体现了法治的人道主义和法律的人文关怀。二是显现了人格权立法的稳步发展。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已属不争的事实。以法律的形式将其明确规定,既完善和发展了我 的民事立法,又使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实现了有法可依。这对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实现对公民隐私权利的高度尊重是有积极作用的。三是弘扬了尊重隐私的良好风尚。尊重隐私和保护隐私,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通过法律的警示功能和强制功能,可以使尊重隐私逐渐内化为我 公民的内心信念和价值判断,内化为他 的法律责任和人文精神,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摘自2003年4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下列有关隐私权、知情权、公开权、保护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隐私权就应该享有保护权。 |
B.隐私权和保护权是一种权利的对撞,不可协调。 |
C.公开权和隐私权利益关系成反比。 |
D.公开权和知情权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个人的隐私方面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受到了他人的侵害,从而使自己产 了损害后果,隐私权才得以救济。 |
B.为使知情权和隐私权得以协调、缓冲,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二是要在谨慎、公允下让隐私权作出让步。 |
C.隐私权的界定,是法制进步的标志,法制文明的体现,是对我 民事立法的完善和发展。 |
D.保护隐私是对人格尊严的高度尊重,也是对人格权立法的推动,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满足知情权必然干涉别人的隐私权,而超越权利主体行使公开权则是对权利主体隐私权的侵犯。 |
B.隐私成为一种隐私权,这是法律的一种进步,也是历史性的进步。 |
C.我 法学界对隐私权的深入研究,从理论上讲业已成熟且形成了严谨完备的体系。 |
D.隐私权在民法典中的确立,体现着法治的人道主义和法律的人文关怀,享有隐私权也应负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