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应对汉武帝“举贤良对策”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
|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
鲁迅先生说:“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里的“一炮”指的是
| A.武昌起义 | B.广州起义 |
| C.北伐战争 | D.南昌起义 |
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
|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
|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
|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
五四运动中,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幅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援诸君努力而行。”这幅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商人爱国之情和对学生的支持 | B.五四运动的地域范围扩大 |
| C.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 D.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
1895年,外国在中国设立的工厂约80余家,到1900年迅速增加到933家,并深入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① 列强割占了中国大量领土②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 列强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④ 列强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
| A.①② | B.②③ |
| C.①④ | D.③④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英国漫画家为这一历史过程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图中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 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
| 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
|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
|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