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精原细胞,放在只含31P的原料中进行减数分裂。则该细胞所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含31P和32P标记的精子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50%、50% | B.50%、100% | C.100%、50% | D.100%、100%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液体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
| B.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
|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
|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引起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重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 B.温度;光照 | C.湿度;温度 | D.光照;食物 |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 B.互利共生 | C.寄生 | D.捕食 |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
|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
|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
|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
对某地区新引入某生物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种群描述错误的是
| 年份 |
第1年 |
第2年 |
第3年 |
第4年 |
第5年 |
第6年 |
第7年 |
| 增长速率 |
0.66 |
1.54 |
2.81 |
3.67 |
2.94 |
1.65 |
0.03 |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种群数量呈曲线“S”型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4年该种群的出生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