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已成为很多地方、单位和部门坚持的重要理念。下列说法有助于支持这一理念的有
①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②人心者,世俗之本也;世俗者,王运之本也
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④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
|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
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又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是
①邯郸学步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唇亡齿寒 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在各种比赛中,有人尽管具备争金夺银的能力,但在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缺乏信心,结果痛失良机。这启示我们
| A.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
| B.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
| C.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 D.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不断往复,无限循环 |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说明
| A.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
|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
| C.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
|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较长的时间 |
近年来,我国执法机关兴起了“公开”制度,如公安机关的阳光执法工程,税务部门的税务公开制度,检察机关的检务公开制度,法院系统的审判公开制度等等。这些“公开”制度
①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②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