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于2010年11月12日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峰会上发表题为《再接再厉共促发展》的讲话。为实现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这一目标,胡锦涛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完善框架机制,推动合作发展。坚持成员国主导原则,充分考虑各国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理解并尊重各国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政策的自主权;
第二,倡导开放贸易,推动协调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对话妥善处理摩擦和分歧,共同营造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全球贸易环境;
第三,完善金融体系,推动稳定发展。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金融风险能力,缓和并逐步解决造成外汇流动性风险的根本矛盾;
第四,缩小发展差距,推动平衡发展。建立更平等、更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理解、相互协调。
运用国际社会和外交政策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建议的的认识。2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010年10月15日在京召开,讨论未来五年的政策蓝图。
材料一:GDP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对比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努力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今后五年将更致力于全面均衡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在“十二五”规划中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翻开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报告,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还是普通百姓关注的教育、住房、收入分配,随处可以找到涉及民生的论述。
材料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之前,中共中央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将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制定方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1)揭示材料一(图表)反映的信息。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国家怎样才能实现“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
(3)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富民、重民生?
(4)结合材料三,分析“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2000多年前,中国又开通了前往亚非欧的海上“丝绸之路”。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东西方、亚非欧文明,而且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渗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材料二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的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提高了航行效率。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已综合运用了物标导航、罗经指南、天文定位、计程计速等较高水平的航海新技术,为航海家达·伽马从大西洋横渡印度洋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交流。
材料三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先后提出了,为密切欧亚各国及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并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举措。这将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更紧密的联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将给我国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如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基础设施落后,经贸法规薄弱,一些国家之间还有存在矛盾等。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一、二论证A.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B. 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依据。(A、B两个角度任选一个作答)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一的启示,分析建设海陆“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
(3)运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知识,结合材料三,就我国如何推动海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四点建议。
(4)从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体现了创新思维,由此有人认为,创新只会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请运用创新社会作用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B. 有人认为,既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存在风险,那就应该尽量不为。请依据材料三,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给予评析。
近段时间,中日有关钓鱼岛问题再次升级,对此,中国对日本予以严厉谴责,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采取的任何单方面措施都是非法、无效的,日方必须认清错误,回到和平谈判的轨道上。中国政府正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中国外交部也已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结合材料从“当代国际社会”有关知识,说说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的态度和措施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意义重大。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密集出访十余个周边国家,邻国领导人频频应邀到访,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显示了我国政府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高度重视。
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打造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这一系列新举措都秉承了这样的理念:与周边国家携手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
中国与东盟就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进程展开磋商,中国与越南决定成立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中国与印度签署边防合作协议。对于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和平解决。
请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我国对周边国家采取这样的外交工作思路的依据。(6分)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两会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要保持与主要大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积极推进对话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推进区域合作进程。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2014年3月24日,习近平参加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强调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就能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请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评析这一说法。(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