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太阳活动的不正确叙述是
| A.黑子出现在太阳色球层 | B.耀斑是太阳活动激烈的表现形式 |
| C.太阳活动可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 | D.太阳活动可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影响 |
读右图,完成37-38题。
关于我国耕地结构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越来越多 |
| B.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 |
| C.灾毁耕地总体趋势增多 |
| D.建设用地总体趋势减少 |
生态退耕试点地区针对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酸雨②水土流失③土地荒漠化④臭氧层破坏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下图为“区位因素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34-36题。
若a、b、c分别代表农业区位因素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科技因素,则图示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商品谷物农业 | B.乳畜业 |
| C.稻作农业 | D.原始迁移农业 |
若a、b、c分别代表工业区位因素中的原料、能源和市场,则图示工业部门是
| A.炼铝工业 | B.制糖工业 |
| C.航天工业 | D.服装加工业 |
若该图表示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区位因素构成.则 a代表的是
| A.市场 | B.交通 | C.教育水平 | D.环境状况 |
1991年,我国经批准获得一块7.5万平方千米的国际海底矿区C—C海区。据此回答32-33题
|
航行在C—C海区的考察船,船上旗帜飘向
| A.西南方 | B.东北方 | C.西北方 | D.东南方 |
在C—C海区中,主要开采
| A.石油、天然气 | B.锰结核 | C.煤炭 | D.铁矿 |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形态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29-31题。
下列关于该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建国前,公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
| B.建国后,铁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
| C.建国以来城市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
| D.郊区城市化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途径 |
该城市向外扩展的主要自然条件优势是()
| A.地形 | B.气候 | C.水源 | D.土壤 |
形成城市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主导因素是()
| A.运输距离 | B.运输质量 |
| C.运输速度 | D.运输数量 |
城市化进程大幅度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专家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关系归纳如图。读图回答27-28题
该图反映了
| A.城市下水道普及率越高,产生径流越少 | B.城市化水平越高,产生径流越少 |
| C.与城市相比,农村产生径流少 | D.城市化水平越高,对水体污染越严重 |
依据该模式推断,某地区1970年时城市化程度20℅,下水道普及率40℅;2000年城市化程度90℅,下水道普及率80℅.若年降水量不变,则2000年产生的径流量相当于1970年的
| A.二分之一 | B.三分之一 | C.两倍 | D.三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