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A 《孔子改制考》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仁学》
上海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人口为二十九万三千人,中日甲午战争后,二十四年激增到五十八万六千人,三年间增加了一倍。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充斥于城市之中,农产品自给性质的衰退,商品性质的加强。这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 |
B.甲午中日战争加速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的瓦解 |
C.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
D.资本输入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设了条件 |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童工健康和道德法案》要求工厂负责对童工进行一定时间的教育;1833年,英国政府通过《工厂法》,对童工的劳动时间进行限制,并对童工的学习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33年,国会通过《教育补助金法案》,以后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拨款。英国如此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政府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
B.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的需要 |
C.英国社会对人权问题的积极关注 |
D.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方兴未艾 |
在16世纪内,欧洲的黄金数量从大约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数量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140万公斤,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谷物价格上涨5倍,英、法、德三国物价平均上涨2倍多。这些变化()
A.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
B.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
C.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
D.预示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启 |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班固的经济思想是()
A.重农抑商 | B.重商抑农 |
C.农商皆本 | D.重视农业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同时自魏、晋、唐以国家名义推行了均田制。上述史实揭示了()
A.中央集权压制地方经济发展 | B.国家对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 |
C.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历史渊源 | D.土地私有制规避了土地兼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