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于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①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人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①:粪土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伺:等待 |
B.鱼即出首,因斫杀之。因:趁机 |
C.女觉遽反遽:急忙 |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命其左右履之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
B.因诈女曰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
C.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将以遗兮远者 |
D.一夕,为海潮所沦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 |
B.膳其肉,味倍于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 |
C.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
D.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翻译文中划线句
(1)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3)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①。是时司徒袁逢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其长揖汉王②,何遽怪哉?’’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廷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自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旧矣,乃今方遇而忽然③,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旁,廷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返与言谈,至熏夕④,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逢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
……
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赵壹列传》)
[注]①郡上计:向朝廷报告一郡税收会计的官员,也叫上计吏。②郦食其:秦汉之际的策士,后归汉王刘邦。他拜见刘邦,只作揖,不跪拜,刘邦知其不是平常的人,把他请到上座。③忽然:指死亡。④熏:通“曛”,黄昏。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让:责备。
B.是时司徒袁逢受计受:接受。
C.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临:俯视。
D.坐者皆属观属:通“瞩”,注视。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徐公何能及君也?
B.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逢则敛衽下堂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焉
D.壹独长揖而已岂独伶人也哉?
3.下列各句都表现赵壹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一项是 ( )
①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②壹独长揖而已③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④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因举声哭⑤壹独柴车草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④⑤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出他的倨傲不驯、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无所作为的结果。
B.本文通过对赵壹的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描述,表现他既要借权势显扬名声,又不甘心屈颜仕途的特有气质。
C.本文通过对赵壹恃才倨傲的描述,反衬袁逢、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
D.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他故作倨傲,是为了巧借权势显扬名声,目的不在于做官。
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
温甫六弟左右:五月廿九、六月初一、连接弟三月初一、四月廿五、五月初一三次所发之信,并四书文二首,笔力实实可爱!信中有云:“于兄弟则直达其隐,父子祖孙间不得不曲致其情。”此数语有大道理,余之行事,每自以为至诚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咋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亲之地,亦有时须委曲以行之者。吾过矣!吾过矣!
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大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后信言已向陈季牧借《史记》,此不可不看之书。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专字之外,又有数语教弟,兹待将冷金笺写出,弟可贴之座右,时时省览,并抄一付寄家中三弟。
香海言时文须学《东莱博议》,甚是。弟先须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即不读亦可。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学诗从《中州集》入亦好。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吾之嗜好,于五古则喜读《文选》,于七古则喜读昌黎集,于五律则喜读杜集,七律亦最喜杜诗,而苦不能步趋,故兼读元遗山集。
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惜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尔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凌笛舟最善为律诗:若在省:尔可就之求教。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陈季牧最喜谈字,且深思善悟。吾见其寄岱云信,实能知写字之法,可爱可畏!尔可从之切磋,此等好学之友,愈多愈好。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1、对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每自以为至诚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每:每次
B.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慢亵:傲慢、无礼
c.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则:效法
D.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短:不喜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近来觉限人以课程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睹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C.①于五古则喜读《文选》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①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本文作者“读书”观点的一组是
①并四书文二首,笔力实实可爱
②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
③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
④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⑤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
⑥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香海、丁秩臣、王衡臣都是优秀的人才,叫弟弟要拜他们为师,不要对他们等闲视之。如果怠慢亵渎了人家,那便不能受到教益。
B.作者认为《史记》是一本不可不熟读的书。读《史记》时,其他书就暂时不要读了。
C.作者对自己过去教育弟弟的方式进行了反省,认为强人所难的教育方式,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D.虽然作者喜欢杜甫的七律诗,但自己却不擅长七律的写作,其他体裁却还自认有心得。因此对弟弟要学诗,他提议专攻一种体裁,学好某一体裁,其他的就都明白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尔自为审择。
译文:
(2)凌笛舟最善为律诗,若在省,尔可就之求教。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童贤母,姓罗氏,宁海童处士释卿妻也。罗为县旧族,贤母少丧亲,姿端厚,有识度,年十三归童氏。时处士之祖母高年而父母皆老,贤母事之孝敬雍顺,治产业,习女工,甚得归道。舅姑喜,家政一任之。祖母晚病,手足痹不能举,溲恶或时污床席,贤母躬抱持洗涤。饮食必执匙箸以进,久而不懈。
贤母有知能,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既而家浸盛,及处士蚤世,诸子长,娶妇生孙,一听贤母之教。遂相与合食,不分财异爨。家庭之间,出内有法,长幼有伦,遇人有惠,待宾客有礼,于是贤母远迩皆称焉。
初,元季无政。大家以赀结长吏,出之租税,俾小民佃者代输,里正因而渔利。每亩征米四升,小民以为病。会贤母家为里正,催民租税,命减其半,不足宁出己粟以输。乡闾贫弱赖以不困。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日:“饥者众,而吾家幸有余,安忍乘时取倍蓰之息?若等无效他人,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于是长子遵母意,与诸弟行之。又白于县,请禁多取息以病民者。母好施予孤弱,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不责其偿。为之娶妇,使成家业。如是者二十余人。人或告饥,推食以予之。遇人有急,度其事可解,属诸子解之。后或背负,绝不与较。至不义人戒莫近,事于不可者戒勿为。其揣料世事,明远甚,虽丈夫有弗逮也。家人指逾千,婢仆指称之,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无有怨者。
(节选自《童贤母传》明•方孝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政一任之一:全,都。
B.元季无政季:指后期或末期
C.俾小民佃者代输代输:代理运输。
D.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率:表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饮食必执匙箸以进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①贤母事之孝敬雍顺②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C.①后或背负,绝不与较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D.①事于不可者戒勿为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童贤母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①贤母躬抱持洗涤②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
③不足宁出己粟以输④宜减息一斗
⑤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⑥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
A.①③⑥ 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贤母十三岁嫁到童家,恭敬孝顺老人,精心伺候生病的祖母,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为媳之道。
B.童贤母明慧贤能,对子女悉心教诲,对家庭操持有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C.童贤母改变以前大户人家的做法,不用资财结交官吏,不剥削租种自己田地的人,专心管理乡甲事务,深受村民的拥戴。
D.童贤母深明事理,告诫子女远离不义之人,拒做不合理之事,对家人奴婢关怀备至,远近的人们都称赞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多称其奇。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而应之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时方夏水雨,泞滞不通,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畴曰:“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
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于身自临陈,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终不受。
有司劾畴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宜免官加刑。太祖重其事,依违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议,世子以畴同于子文辞禄,申胥逃赏,宜勿夺以优其节。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钟繇亦以为可听。
【裴注】臣松之以为田畴不应袁绍父子之命,以其非正也。故尽规魏祖,建卢龙之策。致使袁尚奔迸,授首辽东,皆畴之由也。既以明其为贼,胡为复吊祭其首乎?若以尝被辟命,义在其中,则不应为人设谋,使其至此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行其众,众皆便之 班:同“颁”,颁布
B. 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趣:急速,赶快
C. 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疏:分条陈述
D. 宜勿夺以优其节夺:强迫改变志愿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畴笑而应之曰②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 ①太祖重其事,依违者久之②其若是,谁能御之
C. ①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②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D. ①畴以尝为尚所辟②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多称其奇B.(先遣使)又命田豫喻指
C. 太祖与(单于)交战 D.(太祖)从征荆州还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操对田畴拒不接受封赏的行为左右为难,迟疑不决了好久。
B. 世子认为田畴与子文辞受俸禄,申胥逃赏相同,应奖崇他的节操。
C. 荀彧、钟繇赞同有司的观点,认为可以顺从田畴的心意。
D. 裴松之对田畴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的行为自相矛盾。
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咨议
译文:
⑵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终不受。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宋史•列传一O四》)
[注] 束湿:本义为捆扎湿物,湿物易束,故急捆之,指行为急切,也比喻行为严急苛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伤:伤口。
B、趣京师者护以出 趣:去、往。
C、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贷:宽恕。
D、何为只若是行遣 遣:遣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纲舟无得宿境内 无得:不能。
B、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谠论:正直的言论。
C、辄逞异意,睥睨万乘 睥睨:窥探。
D、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不然:不这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①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①为蔡卞所陷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D、①趣京师者护以出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伯雨年少时就已经能文能武,表现出与众不同。主持雍丘县期间,政绩突出,尤其表现在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得入境这件事情上。
B、任伯雨在徽宗即位不久,敢于揭发长期把持朝政的章惇。他在做谏官的半年时间里,上疏108份,表现了刚直不阿、敢于斗争的精神。
C、任伯雨秉公直谏,使大臣们极为畏惧,徽宗也为此而担忧,密谕让他少谏或不谏,可他仍然忠心直谏,最后却因为党事被革除官职。
D、任伯雨因直谏遭致奸臣陷害,自己被革职,仲子申先下狱,但他置这一切于不顾,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最终得以昭雪被重新起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
译文:
(2)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
译文: